10月29日上午,由南山区委组织部主办,南山区委党校、区档案馆、南头街道办、南山街道办协办,深圳晚报社、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口述史研究中心合作的“致敬拓荒牛 续写春天的故事”——《口述南山5》(南头卷·南山卷)新书发布活动在招商前海经贸中心B座7楼前海厅举行。

本次活动并非一场传统的新书发布会,而是一场对南山城区记忆的深情拯救与时代共鸣,旨在将散落的个体记忆碎片汇聚编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区集体史诗,找寻南山之所以为南山的精神密码与发展逻辑,激励新时代南山人赓续前行,共同续写更加辉煌的春天故事。
多维呈现城区发展脉络,推动历史与当代对话
活动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三大主题展开,通过AI视频、情景讲述、沙画表演、民谣演唱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南山从昔日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城区的沧桑巨变。
在“感受·发展的澎湃”篇章中,AI视频《45年,看南头南山的华丽转身》以震撼的视觉语言,展现了从1980年至2025年南头与南山的全景变迁。

从南头古城、中山公园,到南山街道的“五村”改造,镜头在老旧照片与AI生成的未来场景间自如切换,勾勒出城区发展的壮丽图景。
紧接着,由区档案馆研究员刘梦溪、杨程、胡东瑶带来的情景讲述《观历史,见未来——让历史自己说话》,以实物展陈与影像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南山从三千年前的“渔盐之利”到今天的“芯片研发”的跨越。

聚焦生活变迁与人文记忆,展现奋斗者群像
第二篇章“见证·生活的变迁”聚焦于城区肌理与人间烟火。由南头街道办公务员、职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沙画+情境表演《古城画春》,成为全场的情感触点。

作品通过沙画艺术的瞬息万变,配合四幕情境表演,细腻勾勒出南头古城从1972年的质朴乡愁、1992年的改革春潮、2017年的转型阵痛到2025年“活化改造”后新旧共生的完整脉络。
剧中人物阿峰与阿力关于“古城老滋味”的坚守与创新、分歧与共识,正是无数南山企业在时代巨变中寻找自身定位的缩影。
这份对生活变迁的见证,在教育领域找到了另一重注解。曾任南山实验学校总校长的李先启在《高处见南山·见生活》分享中,回顾了自己1992年“42岁勇闯深圳”的抉择。

从“不在意从‘校长’到‘校长’的‘退步’”,在赤湾小学打造“海港明珠”,到在南头小学提出“兴趣素质育人”,建成“中国小学第一网”,他带领一所普通小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本身就是南山改革精神的微观体现。
新书发布完成精神传承,续写新时代南山故事
进入“写下·幸福的诗篇”最终篇章,南山街道雏鹰团队演唱的原创民谣《城南情思》,唱出了新一代南山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与未来憧憬,旋律中流淌着接续奋斗的青春誓言。
桂湾社区第一任主任罗翠华与现任党委书记、雏鹰干部代表赵刚,共同带来了主题分享《高处见南山·见治理》。
在《口述南山5》新书发布环节,南山区委组织部部长王小蓉与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乐正共同启动发布装置,标志着该卷口述史成果正式向社会公开。

现场领导嘉宾分别向深圳市档案馆、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及青年干部赠送《口述南山》系列丛书。这不仅仅是一次赠书仪式,更是一次从历史到未来的精神传递。随着赠书仪式的完成,《口述南山》系列丛书也将从南山走到更多人的面前。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将按国家标准整理后,移交南山区委组织部和区档案馆永久收藏,成为后世研究特区历史、弘扬拓荒牛精神的宝贵财富。


从千年古邑的“渔盐之利”,到经济特区的“破壁之举”,再到今日湾区“创新高地”的“群星闪耀”,南山用45年的特区实践,证明了一座城的伟大不在于楼宇之高,而在于精神之屹立,不在于历史之长短,而在于每一代人都能续写新的传奇。
《口述南山5》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示。致敬拓荒牛,最好的方式是成为新时代的“拓荒牛”;续写春天的故事,需要每一个南山人提笔着墨,在永不落幕的春天里,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最新诗行。
时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南山区建区35周年,活动汇聚南山区副局级以上老同志、参与访谈的建设者代表、“两新”党组织第一书记、青年干部等120余位嘉宾,共同见证该部记录南山发展历程的口述史著作正式面世。
晶报记者 严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