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由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學系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前海母胎醫學大會”及“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胎兒治療大會”在深圳前海召開。本次大會以“開拓創新、協作發展”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及亞太地區產科與胎兒醫學領域重要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母胎醫學與胎兒治療領域的前沿學術,為大灣區乃至全國母嬰健康事業注入新動力。

作為大灣區母胎醫學與胎兒治療領域的重要學術平台,本次會議聚焦深港協作與國際交流,探討胎兒宮內治療的進展、危重孕產婦的多學科管理、人工智能在母胎醫學中的應用,以及大灣區母嬰健康服務能力的提升。會議旨在以深入交流促進務實合作,推動本地母胎醫學的持續發展。

與會專家們圍繞母胎醫學領域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展開了多維度的交流與探討,為圍產醫護人員拓寬診療思路、提升操作技能提供了寶貴指導。其中,病例討論專題成為大會亮點,專家們針對妊娠期自發性脾破裂、胎動減少與新生兒貧血、膿毒症休克、胎盤植入、妊娠期甲狀腺癌、CELSR1基因復合雜合變異導致胎兒水腫並宮內治療等複雜疑難病例展開熱烈討論,碰撞出諸多創新診療思路。此外,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胎兒治療大會手術操作工作坊亦同期舉行,邀請亞太專家現場授課與示範,為與會者提供了近距離學習前沿技術的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梁德楊教授在發言中表示與寶安婦幼保健院已建立了緊密的協同機制。過去一年,雙方共同成立婦幼健康研究中心與模擬培訓中心,開展宮內治療與遺傳診斷等工作。未來,他希望進一步推廣母胎醫學與胎兒治療技術,將深圳經驗延伸至更廣領域,為亞太地區健康事業貢獻智慧。
寶安區衛生健康局副局長韓靜參加開幕式並講話,她表示,歷經8年沉澱,前海母胎醫學大會已經穩步成長為大灣區母胎醫學領域的一個標桿性的學術平台,寶安區婦幼保健院持續引進先進的臨床技術,尤其是在產科以及母胎醫學等領域多項技術位於全市前列,未來將進一步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婦女兒童提供國際化醫學診療服務。
深圳市醫學會副秘書長葉培在致辭中表示,母胎醫學作為充滿希望的朝陽領域,在我國雖起步較晚,但通過學界不懈努力,已在胎兒疾病篩查與孕產婦健康管理方面接近國際水平。本次大會聚焦妊娠期常見疾病、妊娠期危急重症、臨床指南更新、胎兒宮內治療、孕期多學科管理等臨床難點,融入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內容,旨在推動母胎醫學創新發展。
據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黨委書記朱元方介紹,自2017年第一屆前海母胎醫學大會舉辦以來,歷經8載的發展,會議影響力與輻射範圍不斷提升,已由粵港澳大灣區延展至全國以及整個亞太地區。近年來,寶安區在母胎醫學領域持續發力,鏈接國內外頂尖醫療資源,與香港中文大學、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知名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其中,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建立的“香港中文大學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婦女兒童醫學中心(深圳)”,成功引入香港先進的婦兒醫療理念與技術。在香港中文大學梁德楊教授團隊的技術支撐下,寶安婦幼保健院開展了胎兒宮內手術及相關科研工作,涵蓋宮內輸血、胎兒體腔-羊膜腔引流術、胎兒鏡下手術等精準診療技術。截至目前,該院已完成近300例宮內治療手術,手術種類與數量均位居深圳市首位,吸引了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地患者前來就醫。通過與香港中文大學梁德楊教授母胎醫學團隊的深度合作,越來越多家庭在本地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胎兒治療服務。
近5年,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年分娩量在1.8萬-2.1萬之間,為支撐如此龐大的分娩量並確保母嬰安全,寶安區婦幼保健院通過建立多學科高效產科團隊、打造人性化、智慧化服務流程等舉措上進行了深度創新,2024年,寶安區婦幼保健院獲批成為“港澳藥械通”資質醫療機構,是國內第三家引進抗D免疫球蛋白的醫院,“現在國際上使用的一些新藥、新的醫療器械,在我們醫院就可以同步使用。熊貓血媽媽需要使用到的抗D免疫球蛋白,以前寶媽們需要奔波到香港,現在在寶安婦幼保健院就可以注射。”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張銓富表示。
未來,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將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為契機,持續深化與香港中文大學、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機構的合作,不斷整合優質醫療資源,推動技術創新與服務升級,切實提升大灣區婦幼健康醫療水平。(記者 昭朝 通訊員 李曉榮、曾靜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