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日,“即时即地-新媒体艺术展”于华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文化创意与设计联合会承办,深圳市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协办。

在数字浪潮深度重塑个体感知与存在方式的今天,“即时”的响应与“即地”的在场,正悄然重构我们与世界的关联。作为2025深圳设计周的重点板块,本次“即时即地——新媒体艺术展”积极响应《深圳市“设计之都”建设行动计划》,以设计赋能城市叙事,以艺术激活科技思辨,旨在呈现深圳在全球化数字语境下的先锋姿态与文化担当。
主办方邀请了十五组活跃于国内外的艺术家/团体,通过互动装置、沉浸影像、数据界面与虚拟环境等多元形式,将算法的逻辑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观感现场。艺术家们试图构建一个从内到外、由虚至实的思辨矩阵。从对数字自我、记忆生成的深入剖析,延伸至对信息生态与物质秩序的宏观审视,并进一步迈向对非人主体、机器意识及虚拟空间可能性的生成性想象。这些路径各异却又内在呼应的创作,共同勾勒出技术深度介入之下,生命、意识与环境彼此缠绕的复杂生态。
亮点一:四大主题分区,全景式呈现数字文化的可能性
“即时即地——新媒体艺术展”是一次精心构建的“艺科融和数字文明”旅程,以 “人工智能-生态-环保-数据可视化智绘生态”、“人工智能-记忆再现”、“人工智能-数据仿生-数据” 和 “人工智能-市政建城市脉动设” 四个方向大主题为经纬,铺开一幅从微观生命到宏观社会、从个体情感到集体记忆的全景图卷。
展览空间将如同一座“数字虹桥巴别塔”,既有《DYSNOPIA》般沉浸的深海幽蓝,也有《虚拟蝴蝶》般绚丽的生成光谱,更有《回到北方》般怀旧与疏离并存的VR迷雾。

亮点二:关注生态主题,致力于多维度的生态叙事
本展览汇集了多位艺术家对生态问题的深刻洞察,用数据与感官构建出多维度的生态叙事。从张俊杰在《Water Music Stone》中描绘的长江流域197个站点的宏大生态数据,到马菡璐在《血缘》中基于真实生态死亡数据揭示的毒素扩散网络,艺术家们用数据揭示了看不见的生态联系。

在阳芷倩的《DYSNOPIA》中,观众将“潜入”水下,见证珊瑚的生长与色彩的变幻,思考人类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共生的可能。

这些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数据图表,通过石头、珊瑚、色彩等充满诗意的载体媒介,将理性的生态数据监测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听觉与触觉体验,唤起观众个体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本体性的敬畏与关爱。
亮点三:沉浸式互动现场,趣味性和思辨性并存
触觉激发:在《DYSNOPIA》中,触摸实体装置,唤醒投影中珊瑚的生长。

联觉感知:在《听色》中,沉浸在二十四节气的色彩与声音中,“聆听”时间的颜色。
虚拟漫游:佩戴VR设备,在《回到北方》诗意的VR怀旧场景中,展开“未来”考古自由游荡;或在《世界公园计划》虚拟的微缩虚拟景观中空间漫游,体验历史地理学叙事的幻象梦美学;在《Digital_Consciousness》将通过多三种观看视角的叠加中,理解见证一次数字意识心智的生成诞生。

展览通过互动装置、沉浸影像、数据界面与虚拟环境等多种元形式,将算法的逻辑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观感现场。于此,互动不是目的,而是思考的起点。在生成蝴蝶的美丽背后,不止于表象,是它对现实生物多样性的超越与追问;在体验数字意识诞生的,不止于存在神奇之后,更是关于对“我们是谁”的哲学探寻。

亮点四:收集深圳数据,形成专属深圳记忆
城市由无数个体的记忆与数据构成。主办方特别设置互动环节,在作品俞同舟《记住我,而非储存我》的作品中,观众可以贡献一段关于深圳的独家记忆参与展览观众可以通过按照贡献一段有关深圳的独家记忆(可以是地标建筑、城市声音、个人故事、城市声音或未来想象)。观众贡献的数据,将通过经由定制化的人工智能系统,实时生成独特的数字记忆档案。该算法主体在展览的时空维度内持续进行动态拓扑,最终形成一个由分布式作者共同完成的、关于深圳的集体记忆构型。
这份记忆在展览期间将持续生长、演化,最终成为由所有参与者共同书写的、独一无二的深圳记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