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深圳法律服务博览会(2025)(以下简称“法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隆重开幕。本届法博会以“以法律创新保障科技与产业创新”为主题,在规模、内容与实效上全面升级,吸引国内外123家机构参展,同期举办9场专业交流会与4场主题活动,构建起法律服务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交流合作平台。

跨界协同筑体系 提升法律服务能级
本届法博会在深圳市司法局指导下,由深圳市律师协会主办,联合多家行业商协会共同协办,同时得到相关仲裁机构、法律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打破了传统法律服务边界,构建多元联动、开放包容的法律服务体系。
开幕式上,近300位嘉宾齐聚一堂,包括省市有关单位领导,全国及各地律协代表,商协会、高校、企业法务负责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港澳律师、青年律师、实习人员与媒体代表,共同探讨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现场,深圳市律师协会与香港律师会、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市公证协会、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深圳市注册税务师协会、深圳市司法鉴定协会、深圳市商事调解协会、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深圳市知识产权研究会10家专业机构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协同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法律服务的优势互补,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系统的专业支持。

这种“政府引导、行业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充分释放协同效应,为提升法律服务能级注入强劲合力。
深圳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市律师行业党委专职书记陈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举办深圳法律服务博览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也是深圳律师行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营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法博会集聚了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资源,链接了法律服务产业的上下游,搭建了法律机构和政府、企业、高校的交流平台,实现了便民惠民的一站式的法律产品供给及成果展示、产品路演、法律咨询、人才招聘、专业研讨、技能大赛于一体,形成强大合力,以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七大展区构生态 整合资源精准对接
法博会创新设置国内法律服务展区、“法律+科技”展区、“法律+产业”展区、涉外涉港澳法律服务展区、法律配套服务展区、深圳律师行业成果展区、品牌推广与产品路演区七大特色展区,构建起“需求牵引—服务支撑—成果转化—创新迭代”的法律服务闭环。
国内法律服务展区汇聚64家机构,集中展示前沿服务产品与解决方案;22家跨境专业机构入驻涉外涉港澳法律服务展区,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需求;“法律+科技”展区成为亮点,14家机构展示的人工智能法律检索系统、电子证据保全等技术应用,展现了科技赋能法律行业的新图景;“法律+产业”展区13家机构聚焦产业融合案例,为“20+8”产业集群提供定制化服务;法律配套服务展区10家机构则完善了产业支撑体系。此外,深圳律师行业成果展区、品牌推广与产品路演区分别成为展示行业担当、促进合作对接的重要窗口,123家参展单位共同织就全领域、全周期、全主体的法律服务网络。

据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章成介绍,市律协“20+8”产业法律服务团组建一年来,28个服务团900余名律师已累计服务超500家“20+8”领域企业;调研60余家重点企业和17家协会,梳理出知识产权、合规等共性需求,开展41场沙龙、研讨,如半导体团就为13家企业解答过芯片侵权、出口管制问题,人工智能团提供了300余人次咨询;参与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立法建议,推出76份法律产品清单。
下一步,市律协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推行“积分考核”激励律师参与,针对新兴领域搞“跨团联合招募”;同时深化产业对接,建“产业法律服务共享平台”,还会联合工信、科创等部门开需求研讨会,同时开展“法律+技术”专项培训,培养更懂产业的复合型律师。

专业交流破难题 聚焦新兴领域护航
针对产业创新中的法律难点,法博会推出9场专业交流会。数字经济交流会探讨数据合规治理路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交流会分析海外市场拓展法律风险;低空经济交流会解析低空经济领域法律问题;新能源交流会服务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交流会助力金融业稳健发展;网联汽车交流会关注自动驾驶法律规制;知识产权交流会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法律科技与人工智能交流会分析技术赋能法律场景;企业风险管理交流会研讨企业风险防控对策。每场交流均汇聚政、产、法、企界代表,在观点交锋中输出见解、凝聚共识,为产业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人才科技双驱动 激活行业发展动能
4场主题活动覆盖行业发展关键维度:市律协监事会成立二十周年活动系统总结自律监督经验;智能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研讨会聚焦新型育人模式探索;青年律师AI技能大赛提升科技应用能力;法律科技产品大赛促进技术创新与实务应用融合。
市律协还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大学法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8家知名高校法学院签署战略协议,并举办现场招聘会,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链接的人才培养与供给体系。

创新服务惠民生 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法博会推出多项便民惠企举措:首次部署“法律AI助手”终端快速响应咨询;“百人律师团”提供婚姻家事、劳动争议等20类民生问题的一对一服务;小程序“云咨询”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针对民营企业,“四专”服务民企计划打破专业壁垒,集结律师、公证员、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全生命周期协同服务,实现一站式解决方案 。

深圳市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市律师协会会长张斌表示,“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法律+财税+公证‘综合需求,’四专‘服务民企计划通过整合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公证员四类专业资源,打破行业协会间的分工限制,为企业从设立、经营到扩张、转型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协同服务——在初业创期,提供’一站式开办支持‘;在日常经营中,定期开展业务诊断、及时响应突发问题;在面临扩张或转型时,提供融资、并购等相关服务,助力防控风险;即便最后退出市场,也能协助企业办理注销清算,保障流程合规。通过真正实现‘四方联动’的高效服务,为民营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本届法博会的创新实践,是深圳律师行业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据悉,过去几年间,深圳律师行业以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助力深圳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关于推动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市政府同意印发《深圳市律师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强行业发展政策支持;设立全省首家中外律师所联营办公室,汇聚17家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所(总数排名全国第一)、10家外国律师所代表处(较2023年初增长233%),充分彰显国际化特色;在全国率先举办法律服务博览会,连续三年举办华语律师大会(华语律师深圳行),8家律师所被认定为“深圳市总部企业”,行业影响力与日俱增;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涉外律师学院,吸引340余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来深执业(占全省近六成),遴选903名律师进入深圳市涉外律师领军、新锐人才库,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展望未来,深圳将紧扣“双区”建设和“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促进法律服务与科技、产业更深度融合,努力书写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深圳答卷”。
晶报记者 吴欣/文(深圳市律协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