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伊蚊白天叮咬人,尤其活跃于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它们的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这些地方都可能成为它们的“温床”。
关于基孔肯雅热你应知道的——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没有人传人迹象。
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一定会感染吗?携带病毒的蚊虫叮人以后,人就被感染了。
病毒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发育达到一定量时,释放到循环系统,器官就开始反应,1-2天后人体将会陆续出现发热、出疹、关节痛等症状。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
●发热:会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如何区分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相似,常被混淆。
两者都是通过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登革热“危险更大”。
登革热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
基孔肯雅热虽然较少危及生命,但其标志性的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
哪些人群应重点防范?
尽管目前多数病例为轻症,但专家特别警示新生儿、老人、慢病患者等三类人群仍要高度警惕重症风险。
●新生儿:若母亲分娩时处于病毒血症期,病毒可通过产道传播,感染后易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引发病毒性关节炎、肺炎。
●慢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延迟,加重关节病变风险。
不小心中招,如何护理?
●体温管理 体温超过39℃时需积极降温,但禁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登革热出血、加重基孔肯雅热关节损伤),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
●液体补充 积极预防脱水,可予口服补液盐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每日摄入量不少于2000毫升;若呕吐频繁无法进食,需静脉补液。
●隔离与防护 发病后5天内是病毒血症期,需做好防蚊措施,严格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
●重点观察 特殊人群如有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应加强防护。
新闻延伸
“爱国卫生运动”教你两招 给蚊子来个“抄家”小惊喜
宝安日报讯(记者 罗裕昭)“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防控传染病的重要举措,其中有两项工作,市民日常就能跟着做。
举措一: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消除蚊虫孳生地
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消除蚊虫孳生地。通过清理垃圾、消除积水等措施,改善环境卫生状况,降低蚊虫密度,从而减少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例如,在社区中开展翻盆倒罐清积水活动,及时清理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容器中的积水;对小区内的草地、湖体、沟渠等容易孳生蚊虫的地方加强消杀力度。
在农村地区,对背街小巷、绿化带、空置地、道路沿线、村居周边的垃圾杂物、卫生死角、排水渠等进行清理清洗,清除各种易造成雨后蚊虫孳生的积水容器。
在居民家中,对水养植物、花盆托盘等容易积水的地方,要定期换水;闲置容器应倒置存放,避免积水。
举措二:做好个人防护
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以涂抹驱蚊剂,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居史和是否被蚊虫叮咬。此外,家中还可以在窗户和门上安装纱窗,防止蚊子进入室内。
跟着“1130”,每天几分钟,清积水灭蚊虫。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卫生大扫除;每天3分钟排查孽生地;积极建设0蚊场地。爱国卫生,人人参与。防蚊灭蚊,举手之劳。
图片由“豆包”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