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魔法”重塑课堂生态,深圳以智慧教育加速教学革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10-13 16: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当教育遇上“数字魔法”,课堂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日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深化应用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深圳召开,这是教育部对深圳教育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工作的充分肯定。

顺应教育数字化的浪潮,深圳各校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以技术重构课堂、以数据优化教学、以协同链接资源。从校园到社区,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湾区课堂到雪域高原,一张全域覆盖、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网络正在深圳加速铺开,让数字技术为每一间课堂注入新活力。

平台融课堂,智慧激活学习现场

在罗湖外语学校,走进任何一间教室,都能看到“三屏系统”(内容屏、互动屏、学生屏)闪烁联动。教师在互动屏上批注,学生屏上即时回应,形成双向实时反馈。

罗湖外语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以“创联通生态,办适性教育”为核心理念,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与教育教学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教师通过平台资源构建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网络空间+课程体系+新型技术”的混合学习场域。

在项目化学习课程《穿越千年的数字相遇——数智化博物馆策展行动》中,学生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字展厅资源,策划主题展览。从资料查阅、展品筛选到数字化呈现,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实现“做中学”。

此外,学校依托平台资源开展“每周半日计划”,联动莲南小学实施“一校一馆”贯通培养项目,推动跨校共育、区域共学。教育的边界,在数字空间中不断延展。

这只是深圳数字课堂的一个缩影。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率先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与地方教育云互联互通,将近3万节本地优质课程一次性接入国家平台,建设全国首批城市频道之一。全市897所中小学全面接入“深教AI”系统,教师可一键调用国家平台资源、生成教案,实现了从“能用”到“善用”的跨越。

精准教学,课堂焕发“智”的力量

数字化让课堂更“聪明”,也让教学更精准。

宝安区宝民小学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三链六步”教学模式,实现课前诊断、课中探究、课后评价的闭环式教学。在美术课《丰碑》中,教师通过平台多地连线功能,联动西藏察隅完全小学、韶关和平路小学共绘主题作品,120余名学生跨地同课共创;在语文课《琥珀》中,教师5分钟即可完成45名学生的在线学情诊断,并调用博物馆云展厅3D资源,让孩子沉浸式探秘琥珀的形成;在跨学科课程《恐龙世界》里,学生结合国家自然博物馆3D化石模型进行陶艺创作,实现科学观察、艺术表达与技术融合。

而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构建覆盖教学、教研、学习与管理全场景的智慧教育生态,建设五大主题空间和18个创新实验室。教师利用国家平台资源,与肇庆市广宁四小学生共上一堂《AI的奇思妙想》,用“云端双师课堂”打破空间限制;在仿生机械实验室,学生以平台微课为引导,开展《仿生木牛机器人设计与挑战》,让创新在课堂中生长。

在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同样赋能精准教学。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度融入首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专业课程。宝玉石加工课中,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反复练习雕刻技法,有效解决实操安全难题;在工业机器人课程中,学生先在仿真软件中完成轨迹规划,再进行实体操作,有效规避高危设备风险。

这些课堂创新背后,是深圳教育持续增强“所能”的努力——通过AI、5G、云计算等技术重塑教学流程。全市已建成智慧教室超3.5万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过95%,让“智慧课堂”从概念走向常态。

课堂进社区,教育延伸成“终身学习”

智慧教育的触角,不止于校园。

在福田区园岭街道儿童友好党群服务中心,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已融入社区生活。园岭中心以“教育无边界”为理念,深度整合国家平台“家庭教育大讲堂”“银龄学堂”等模块,构建覆盖青少年、家长、老年群体的全龄段终身学习体系。

“无界教育护航成长”父母学堂系列活动中,专家团队结合国家平台课程开展讲座,现场设置智慧教育体验区并配备指导人员。每周资源推送、每月融合讲座,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服务,单场活动覆盖居民800余人次。

园岭中心还利用国家平台的老年教育课程模块,将非遗手作与数字资源结合,实现代际共学与文化传承,形成“青少年美育—老年数字素养—家庭亲子教育”的全龄段教育生态。

这种“街校社协同”的探索,正是深圳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中的又一创新路径——让“智慧教育”从课堂延伸,不仅让技术赋能课堂,更让学习成为城市的日常。

跨越山海,智慧教育的“深圳方案”

教育数字化的意义,还在于让优质资源“上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在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深圳教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课堂”,将名师资源与AI技术引入高原课堂。

在《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教学中,教师利用国家平台微课,将“出租车计费”“青稞亩产量”等本地数据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规律。课后,系统自动生成分层习题并推送至学生终端,实现个性化辅导。

信息课上,教师依托国家平台资源设计“藏历日期换算程序”“藏式建筑图纸绘制”等项目,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编程与算法思维。人工智能课上,教师使用“深教AI”平台生成个性化教案,通过语音答题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数据驱动—精准赋能—文化共生”的教学新模式。

“深圳经验”也在持续外溢——从广西百色到新疆喀什,深圳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名师课堂、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实现“送教变长教”“资源共建共享”。这种跨区域协同让数字化改革成为教育均衡的加速器。

(图片由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诗敏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