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地标镶嵌“山海连城”间——十五运会深圳赛区场馆建设综述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邹振民
10-11 07: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深圳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开幕,作为核心赛区之一的深圳已完成所有竞赛场馆的建设与改造升级。作为十五运会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肩负着82个竞赛小项的办赛重任。为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深圳赛区以理念革新为先导、设计创新为支撑、技术突破为内核,打造出兼具国际水准与城市特色的体育场馆集群。

这些镶嵌在鹏城山海之间的体育地标,深度融入深圳“山海连城”的城市规划,成为兼具竞技功能与民生服务的生态景观,为深圳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十五运会11月9日开幕,作为核心赛区之一的深圳已完成所有竞赛场馆的建设与改造升级。图为宝安体育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通讯员 彭志刚 摄

以赛营城,开放共享

今年上半年,深圳赛区18个竞技体育场馆就通过了广东省十五运会执委会有关竞技体育场馆体育公益、信息化建设及残特奥会场馆无障碍专项验收,成为全省首个一次性全部达标的赛区。剩余1个临时搭建场馆——大鹏桔钓沙马拉松游泳赛场,目前也已准备就绪。

深圳赛区的场馆改造升级始终贯穿“以赛兴城、以赛营城”的核心逻辑,将赛事需求与城市发展、民生福祉深度绑定,形成三大规划理念支柱。

首先是节约优先的循环发展理念。深圳赛区优先选择现有场馆进行改造升级,这种“改旧焕新”的模式不仅使建设成本大幅降低,更减少了施工碳排放,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新建场馆——光明国际马术中心作为国内最大跨度的木结构体育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将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后,在施工现场快速组装连接,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

其次是绿色低碳的全生命周期理念。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链条,深圳赛区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在设计阶段便融入可再生能源利用、海绵城市等技术方案;施工阶段推广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绿色建造方式;运营阶段建立智慧能源管理体系。比如深圳市体育中心按照绿建三星标准设计建造,这也是我国绿建最高标准,无论是材料的运用、能耗的考虑都较为先进。室外的广场、草地、绿化都全面应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措施,大幅降低极端天气下的内涝风险,同时对水资源做循环利用。

在深圳赛区场馆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建设方积极研究部署太阳能光伏系统,并配建储能设施,优先采用自发自用的应用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自消纳比例。深圳湾体育中心、南山文体中心体育馆、虹桥公园(二期)BMX自由式小轮车场、宝安体育场、大运中心体育场、龙华文体中心、坪山体育中心体育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场馆均部署了相关设施,通过5G增强技术实现智能能源管理。

第三,开放共享的民生融合理念。打破场馆与城市的物理隔阂,推动体育空间与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是深圳赛区规划的鲜明特色。所有永久性场馆均制定了赛后再利用计划,确保赛后利用率达到100%。通过“场馆+社区”“赛事+民生”的功能布局,将专业竞赛场地转化为全民健身空间、文化交流平台,实现“一场馆、多用途、全时段”的共享价值。

科技赋能场馆,打造智慧标杆

在设计上,深圳赛区的各大办赛场馆结合自身定位与赛事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计语言,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注入了时代活力和深圳标志性的科技含量。

全新升级的深圳市体育中心,正是在传统地标上智慧重生的一个最典型范例。改造提升后的深圳市体育中心致力打造全国智慧体育场馆标杆。建设双千兆网络。全面覆盖5G和WiFi6网络,共建设4207个信号天线和1767个无线AP设备,覆盖体育中心所有区域,实现更高的带宽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让数以万计的观众在深圳市体育中心全区域内同时享受免费高速WiFi网络;打造人工智能场景,包括AI安防、AI客服、AI巡检以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场馆运营决策平台,为赛事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包括光储充一体系统、建筑能耗监管系统、智能场地控制系统等,实现动态能耗管理和超充快捷体验,为赛事运行提供强大支撑;基于BIM和GIS数字孪生中台,在智慧指挥运营中心以3D可视化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场馆运营、赛事、交通、设备等八大专题,支撑应急事件联合指挥调度。同时,将科技含“深”度融入赛事的每一个细节。

深圳的另一座核心体育坐标——因“春茧”造型闻名的深圳湾体育中心亦是满满的科技感。在升级改造上全力打造智慧场馆,以场馆指挥部(VOC)建设为核心,以赛事服务和日常运行两种模式为两翼,以三类场景+N类应用为落脚点,建设数字智能、绿色低碳的场馆,全面满足赛事指挥、场馆运营、场景互动需求。场馆启用“圳智慧”VOC数字孪生平台,并采用开鸿技术,实现了场馆指挥部的鸿蒙物联场景,以及对灯光、空调的鸿蒙联动。

无障碍设施完善,可持续运营程度高

除了科技感十足、绿色低碳之外,深圳赛区的场馆改造在无障碍设施以及可持续利用方面非常完善,为场馆长效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深圳赛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达标,所有竞赛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均一次性通过验收,其中部分场馆还获得了“优秀”等级评价。

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和体育馆均设有无障碍专座区域,可供残障人士观赛。场馆内配备了无障碍卫生间、淋浴间、无障碍停车位、轮椅坐席、无障碍电梯和盲道等设施。同时,还设有扶手盲文指引、无障碍卫生间盲文布局图、语音导览功能的盲文地图等特色无障碍设施。

深圳大运中心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增设了无障碍座椅席位,改造了不符合新国标的卫生间,打造了独立的无障碍卫生间,卫生间内设置了宽敞的轮椅回转空间,配备了高度适宜、操作便捷的坐便器和洗手台,并安装了牢固的安全扶手。此外,停车场还特别增设了无障碍停车位和落客区,方便特殊需求人士观赛。

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受限于原本建筑的钢膜结构高度,轿厢难以布置,改造团队创新思路,在室外地坪加装了无障碍升降平台,解决了场馆缺少无障碍电梯的问题。光明国际马术中心配备了40多个清晰醒目的无障碍标识,7个无障碍卫生间,2部无障碍电梯。

在可持续运营上,各大主要场馆打造了智慧运营的长效管理体系,建立“场馆+社区+企业”的三方运营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高效调配。此外,在赛后利用上,所有场馆都实现了100%可持续运营。

深圳市体育中心的地下商业街将串联8个主题运动公园,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健身圈。此外,还局部修缮了游泳跳水馆、网羽中心,搭建了二层连廊通道,增设体育博物馆、体育配套酒店、主媒体中心、商业服务和地下停车位等配套设施,以面向未来的追求,构筑业态丰富的城市体育综合空间;宝安体育中心的模块化场地可在赛后转换为全民健身馆与青少年培训基地,实现“赛事级”向“民生级”的无缝过渡……

场馆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成为赛后利用的关键。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与社区绿地公园一体建设,赛后成为集体育活动、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大运中心将场馆运营与周边商业、文化设施联动,打造“文体+商业”综合体……

结语

从光伏板铺设的绿色屋顶到开合屋盖的智慧赛场,从无障碍设施的人文关怀到赛后复用的长远考虑,十五运会深圳赛区的场馆改造升级,不仅为赛事提供了高标准硬件支撑,更勾勒出体育场馆与城市共生、与生态和谐、与民生共振的发展蓝图。这些融合了绿色理念与科技力量的场馆,将在赛事结束后继续承载城市活力,成为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生动注脚。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邹振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