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开幕,探索科技人文共生新路径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10-01 19: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洄游与共生

9月30日,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的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在东莞松山湖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由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指导,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上启艺术联合策展,旨在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展现松山湖新城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独特魅力,为大湾区居民、游客带来艺术盛宴,为城市注入人文活力。

开幕式上,新媒体电音艺术表演《风入松》率先亮相,艺术家陈雄伟和谢云卿将电子声波与松山湖的自然风光相结合,生动诠释了“科技与艺术共生”的理念。

参展艺术家代表宋冬在发言中提到松山湖的生态与科创优势,认为这片土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在地语境。策展人朱荣远回顾了松山湖 24 年的发展历程,强调此次双年展与当年的“集群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另一位策展人杨勇则进一步阐释了“洄游”与“共生”的理念,指出展览从筹备之初就确立了高规格、国际化的定位,希望通过双年展激活东莞城市更新后的文化更新进程。

在启动环节,8 位主礼嘉宾将源自松山湖的清流注入定制装置,水流填满“SSL”(松山湖缩写)标识,电子动态屏幕同步呈现主题画面,象征着“洄游与共生”理念的落地,正式开启了这场“科学人文宜居地”的艺术实践。整场仪式简约而富有科技感,充分契合松山湖的科创属性。

此次展览汇聚了 50 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领域的参展者,分为六大板块,以装置、影像、数据地图等多样化媒介为工具,深入挖掘松山湖的自然肌理与城市记忆。

其中,30 余项全新委托创作作品实现了“空间介入式”表达,如艺术家阮文韬与阮允晴在松山湖湖面上呈现的《数字雨林》,将童年记忆中的“宝可梦”角色解构重置,以独特形态在湖面漂流,与自然、科技氛围相融。此外,“公共艺术板块”将 27 组装置作品散落于松山湖环湖区域,打造可互动的在地体验;“主题展‘具身’”聚焦“身体—空间—城市”关系,探讨当代议题;“文献展”梳理松山湖 20 多年“园城蝶变”历程;“特邀机构板块”汇聚六家艺术机构案例,展现“行动中的机构”;“改造设计板块”对原水管道工作井与滨湖建筑景观进行创意改造;“公共项目板块”则推出十余场活动,推动“艺术日常化”。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将持续至 2026 年 1 月 30 日,跨越多个节假日,为大湾区居民、游客提供不同季节的观展体验。

期间还将推出参与式共创、工作坊等公共项目活动,构建“学术—艺术—公众”的对话桥梁。此次双年展留存了松山湖“从水库到科学城”的发展记忆,以艺术为媒,为科创之城培育了“科技有温度、人文有深度、生态有广度”的城市基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范式。

展览期间,大湾区居民、游客可将悠兰里 ULAND - 文化艺术街区作为观展起点或终点,在 B1 栋室内展场了解展览的历史语境,在各板块欣赏艺术作品与实践案例。

松山湖商文旅推出的 4 条观光车路线,方便大湾区居民、游客环湖游览户外艺术装置。国庆期间,悠兰里 ULAND - 文化艺术街区还将举办松山湖金秋欢庆嘉年华。

交通方面,10 月 1 日至 8 日,自驾的大湾区居民、游客可前往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D 区或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停车,乘坐免费公交接驳专线前往景区,也可导航至悠兰里 ULAND - 文化艺术街区停车场开始游览。轨道交通的大湾区居民、游客可于“城际松山湖北站”公交站乘坐直达专线,直线到达悠兰里。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