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也是一位海外归国创业者,我有幸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场以创新为核心的变革,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飞跃式发展。
这些年来,深圳也不断向世界级创新高地迈进。
立志归国:为祖国的再生医学添砖加瓦
我出生于吉林,2011年进入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Andrew Amis教授,研究方向是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西方国家在再生医学和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已逐步进入成熟阶段,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
以软骨修复为例,西方国家已实现微创化、组织再生化,而我国仍依赖传统关节置换手术。这一落差,激发了我将先进技术带回祖国的强烈愿望。
2016年,我结束博士后研究,怀揣梦想回国创业,成立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一种可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高分子支架材料。这不仅是一次人生选择,更是一场技术突围。
创业之初,最大的挑战来自融资。彼时,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归国创业者,没有商业实操经历,也没有团队业绩背书,说服投资人将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资金交给我们,是非常艰难的。
我曾在1年时间里飞行84次、拜访超过100位投资人,累计飞行距离超过18万公里,几乎可以绕地球4圈半。最困难时,在首轮投资协议已签署、资金即将到账的前夕,遭遇了投资方突然反悔,团队陷入极度焦虑。我们迅速调整策略,最终有惊无险拿到了第一笔2000万元融资,为企业发展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窗口。
后来,凭借技术突破和政府政策支持,我们顺利完成了后续融资。目前,公司累计融资超过1亿元,完成了GMP厂房建设、产品注册、临床试验,步入产业化正轨。
落地坪山:打造国内唯一软骨再生平台
选择在哪座城市扎根,是创业初期的一道重要分水岭。我考察过北京、上海、苏州、广州等地,最终选择深圳,更准确地说,是坪山区。
坪山区聚焦“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从数十家企业快速发展到近千家,形成了浓厚的产业集聚效应。
政府不仅通过人才有关政策给予我们3000余万元的科研、场地、人才支持,还主动协调市天使母基金、高新投等机构,引导市场资本进入。更重要的是,深圳的政府团队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区领导、政府部门人员频繁上门服务,为企业在融资、注册、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让我们这些创业者感受到“做实事”的温度。
我们第一款产品“软骨再生载体”已完成临床试验,并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成为国内首个以促进软骨再生为目标的医疗器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在动物实验中表现优异,12周内形成接近天然软骨的透明软骨,且具备良好的降解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基于这项核心技术,我们正在构建“组织工程支架+生长因子+干细胞”的技术平台,向肌腱、神经、人工血管、子宫内膜修复、骨组织再生等方向拓展,未来希望建立起中国原创的再生医学生态体系。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产学研协同,与北京协和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北医三院等联合申报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建设实验室,打通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政协履职:把创新者的声音带到协商平台上
自从成为深圳市政协委员和坪山区政协委员以来,我始终坚持将本职工作与政协履职深度融合起来。我积极参与生物医药营商环境优化的专题调研,提出《关于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便利化的建议》《关于加大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建议》等意见建议,多次被市级部门采纳。
作为政协委员,我也积极参与基层党建、科技政策座谈等活动,力求将企业所思、行业所想及时反映到政策制定中,真正做到“知情明政、建言资政”。
政协平台不仅让我拓宽了思维视野,更使我深切体会到协商民主制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制。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科技领域成为大国博弈前沿阵地。我国生物医药核心技术如何突破封锁,既是挑战,也是倒逼创新的机会。
我们这一代人身处新时代,应当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坪山、立足深圳、放眼全球,推动更多原创医疗器械产品走出实验室、走进手术室、走向国际市场。
同时,我也将继续发挥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创新者的呼声、基层的痛点、技术的瓶颈带到协商平台上,为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李鉴墨)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王雯 二审 桂桐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