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街焕新归来!中山孙文西路步行街璀璨亮灯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实习记者 黄贺泓 郑瑶琦 通讯员 钟轩 文/图
09-28 21: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9月28日晚,“香山文脉 百年焕新”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焕新开放活动在孙文西路步行街举行,标志着经过500多天超常规手段、超常规力度推进,精心保护与活化的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完工,以融合历史韵味与时代活力的崭新姿态正式向公众全面开放。

孙文西路步行街历史悠久,宋末元初发展为“石岐街”;明清时期被称作迎恩街;清代演变为岐阳里、怀德里等多条街巷。民国时期沿街兴建骑楼,逐步形成现有风貌。1893年,孙中山在石岐西门口(今孙文西路东段)开设中西药局;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该街道进行更名,其西段即如今的孙文西路;1929年中山被确立为“模范县”后,因传统老字号和新式商业齐聚,孙文西路被誉为“中山第一路”。

如今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位于香山古城西端,全长500多米,两旁是独具特色的南洋风格骑楼,仍保留思豪大酒店旧址、汇丰公司旧址、先施公司旧址、永安公司旧址等历史建筑。

入夜后的孙文西路步行街灯火璀璨,人流如织,沿途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坊云龙巡游灵动起舞,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浓厚的民俗韵味,以中山特色的传统仪式迎接八方来客。

然而,三年多前,孙文西路步行街还是另一番模样:因建成时间久远,该步行街面临现状建筑质量较差、消防设施设备缺失、管线老化、电力不足、重要地标建筑保护缺失等众多问题,其地标建筑内部使用空间几经改造也较为复杂,缺乏系统全面的修复。

修复工作如同一场精细的“微创手术”。由于孙文西路步行街历经百年风霜洗礼,消防、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建筑为危房,项目秉持“保护优先”理念,率先对公有物业、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进行加固修缮,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更新市政管线约1400米,优化整合腾出商业空间约4400平方米,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为后续业态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全面开展街巷重构,将烟墩山脚闲置空间活化为香山剧场,打造层级平台和露天舞台,构成剧场建筑与山体景观相互借景、相映成趣的布局,并打造出庆隆里、文书巷、大庙下、仁里街等多个人气新地标。香山剧场于2024年8月启用后,迅速成为香山文艺展示平台和人流汇聚新焦点,成为兼具文化底蕴与城市活力的“香山会客厅”。

为孙文西路步行街上的200余栋建筑建立“一栋一策”档案后,项目引入现代技术,采用水刷石、干冰剥离等技术还原历史肌理,保留修复鎏金木雕等珍贵历史元素,对木质房梁、山花灰塑等历史印记,以“绣花功夫”打磨复原传统构造,最大限度保护街区原有质感和风貌,累计完成街巷整体提升约2万平方米、建筑修缮约7.5万平方米。

如今漫步在孙文西路步行街,细心观察便能发现,骑廊花纹、山花灰塑等民国时期工艺细节已精致修复,思豪大酒店旧址门廊、“石岐旅店”招牌等历史印记得以再现,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建筑的历史原真性。焕新归来的孙文西路步行街是香山文化元素的集中呈现、创新表达,必将成为中山独具代表性的文旅IP,成为推动和展示“百千万工程”的“新引擎”“新载体”,走出文旅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子”,成为最具人气的湾区旅游目的地以及海内外全体中山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兴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实习记者 黄贺泓 郑瑶琦 通讯员 钟轩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