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楼下就是绿地,散步能钻进山林,抬头见绿荫,低头闻花香……这样的“森林社区”,南山人终于也能沉浸式体验了!
近日,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山管理局统筹打造的南山区首个森林社区示范点正式建成。该示范点以丽湖社区为载体,通过构建“1+3+2+3+2”立体化生态建设体系,将森林生态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不仅为辖区森林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更以“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体验,精准回应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注入鲜活动能。
一片“桑梓林”:串联自然与人文记忆
位于燕清溪池塘段的“桑梓林”,以2.1公顷荔枝林为基底,成为社区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地标。林中设置的科普展示牌,系统介绍荔枝品种、生长习性及种植历史,让市民在沉浸式漫步中读懂本土植物文化,实现自然体验与知识科普的有机结合。
三处公共休闲绿地:解锁亲水近绿新场景
夕阳平台。坐落于燕清溪清华段的夕阳平台,选址于湖景与夕阳景观最佳观赏点,轻盈架设于溪面之上。溪岸铺设的木质逐级台阶,搭配“远观夕阳、近听溪水”的诗意场景,成为环西丽湖绿道上兼具观景与休憩功能的核心节点。
逐水蝶溪。燕清溪沿沁园路明渠段的“逐水蝶溪”,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完整保留现状大树,在草地间点缀原木桩与毛石。通过打造“浅滩+平石”生态水岸,在坡岸种植蜜源与寄主植物,构建起低干扰的蝶类栖息生境,让溪水与生灵共舞。
桃花园。位于西丽湖路与丽水路交口的桃花园公园,采用“园中园”分区布局,涵盖桃花园林、中式廊亭休闲区、坡地草坪等多元空间,为市民提供赏花休憩、邻里相聚的自然场所。
两条绿化景观路:铺就生态体验长廊
环西丽湖绿道一期示范段。全长3.7公里的环西丽湖绿道一期示范段,是深圳市唯一斩获2024年缪斯设计奖金奖(公园及开放环境类)的项目。示范段在原有生态基础上创意打造“循水”“穿林”“见湖”“溯溪”“问山”五大主题体验段,让市民在行走中感受山水林湖的多样魅力。
院士之道。麒麟山庄前山径入口的“院士之道”,以700余米手作步道串联自然山林。建设中主动避让现状荔枝林,采用土、木、石等生态材料,通过路面平整、木桩路、横向U型渠、休憩木凳等工法,打造出一条“更轻、更软、更友好”的生态山径。
三处庭院绿化示范点:激活微观生态空间
西丽水库8号管理哨所入口。针对原入口绿地地面衔接不合理、标识模糊、植物单一等问题,通过200平方米空间的改造提升,打造出兼具社区特色与自然韵味的庭院景观,成为“小空间大生态”的生动实践。
问山叠水。作为环西丽湖绿道“问山”主题段核心节点,问山叠水驿站以层叠薄水面屋顶呼应周边山景湖景。项目将原址废弃鱼塘与工棚区改造为开放栖息地,通过软化驳岸、抛石护岸及构建“水下森林”,实现硬质空间的生态重生。
榕树广场。依托紫荆山庄车行入口东北侧的现状大榕树,打造而成的榕树广场,在配备座椅、指示牌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同时,预留充足活动空间,既满足市民遮阴休憩需求,也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嬉戏场地,实现功能与生态的双赢。
两片景观生态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西丽湖水库以东南段林地。这片面积14.9公顷的一般公益林,是西丽水库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在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混种速生相思及其他软阔优势树种,进一步增强林地持水能力,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
西丽湖水库以东北段林地。36.0公顷的一般商品林以果树林为基底,通过规模化种植荔枝、龙眼等特色经济树种,实现果品生产与生态防护的协同发展,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筹兼顾提供了实践范本。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