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731》:在“非人”的深渊中凝视“人”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金蒨楠
09-21 13:28
摘要

9月18日,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军在我国展开细菌战研究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731》上映。

抗战胜利前夕,日本第七三一部队以“防疫”为名,在哈尔滨地区秘密进行活体实验,妄图以细菌战扭转战局。影片聚焦于被关押在“特设监狱”的受害者,其中不仅有我国同胞,还包括其他国家战俘。因此,影片超越了以往抗战题材电影中基于两个民族之间“侵略—反抗”的叙事视角,在唤起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以外,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回应和呼吁,展现出对于全人类生命尊严的影像反思。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31》的上映不仅是一次历史战争事件的银幕再现,更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中,促使人们共同正视历史,维护并坚守人道主义的一次影像实践。

何以为人:当死亡无法言说

日军在“七三一”事件中的暴行,是对人道主义的严重违背。影片《731》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在尊重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展现了受害者的坚韧精神。影片没有过度聚焦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救赎行动,而是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电影开篇采用“不可靠叙述”,让观众跟随受害者的视角,逐步揭开日军的虚伪谎言,引发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鸣。

“姓名”是影片的重要线索,也是对“何以为人”这一命题的思考。在“特设监狱”中,受害者被剥夺姓名,以编号命名,这是对他们身份和人格的摧毁。影片中,因高呼自己姓名被处决的杜存山、王永章用苹果刻字传递未降世婴儿的姓名、片尾受害者呐喊自己名字等情节,都刻画了受害者在面对死亡时,仍坚守着最后的人格底线和生命意志。康德曾提出“人非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影片通过角色命运和叙事进程,展现了这一论断。日军将受害者作为试验工具,自身也在暴行中异化为“非人”。而影片通过影像实践,超越了文本、地域、民族、文化差异,唤起观众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想象的力量:“超现实”的影像表达与美学突破

尽管《731》基于大量史实考证,但在影像表达层面,并没有完全受限于现实主义传统,而是融入了风格化、实验性的影像表达方式。创作团队十余年走访各地,搜集证据作为影片文本的根基。影片通过影像的表意系统,激发观众深层的情感体验,使其成为能够被感知、认同、传播和传承的艺术作品。

影片中呈现了大量带有“超现实”色彩的画面,如儿童被高举“飞翔”、艺伎幻化为黑白无常、片尾人体挣扎冲破束缚等。这些场景是基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内在心理体验和想象的外化。影片的视觉表达策略进行了大胆的风格探索和美学突破,尤其是对“特设监狱”的空间呈现,将静态空间转化为动态记忆场域。影片对日军罪行的揭露,不仅停留在血腥的实验场景,更指向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绚烂的视觉元素之下,是人性的溃烂与沦丧。

为了避免在视觉层面过度直白呈现杀戮场面,影片强化了听觉元素的震撼,达到“不触其痛,却感其悲”的效果。影片以克制的镜头语言展现日军之“恶”,在视觉感官的刺激之外,寻求影像“留白”之间对历史深层记忆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反思。

《731》在影像风格和美学表达层面的突破,折射出创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情感投入,为抗战题材电影在影像表意的探索层面提供了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影片对单一民族、单一文化语境的突破,以及对全人类生命尊严的关切和对反战和平的呼吁,使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像实践能够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下进行传播和交流,最终升华至全世界人类命运相互联结的共鸣与启示。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金蒨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