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倾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09-10 07:40
摘要

这座城市尊师重教的厚重底色。

9月10日,全国迎来第41个教师节。连日来,从市民中心广场到京基100大厦、华润大厦等城市地标纷纷亮灯,向全市教育工作者致以特别的敬意。璀璨灯火,不仅是深圳对教师的真挚礼赞,更照亮了这座城市尊师重教的厚重底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既是深圳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深圳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完善全链条发展体系,并通过教育帮扶将先进理念与实践模式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图源:深圳教育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新时代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实。全市各区、各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学习、大讨论,通过专题宣讲、集中研讨、“开学第一课”等多种形式,将价值引领融入日常、化为浸润,教育引导教师对教育葆有敬畏之心、对孩子秉持父母之心、对组织和事业永怀珍护之心。

深圳还将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与教育家精神紧密结合,依托分层分级专题培训,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纳入中小学书记校长和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激励他们厚植“潜心育人”的教育情怀,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上有汗”。

“教师素质,师德为首。”这不仅是深圳教育始终坚守的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准则。深圳不断健全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第一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和“履职关”,不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今天的深圳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的引领者和心灵的耕耘者。他们以坚定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将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高尚师德和深厚学养,成为学生追求真理、涵养品格、开拓人生的引路人。

创新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形成多元引才格局

8月26日,福田区教育局举行2025年新教师入职成长共同体共建活动。活动现场,890余名新入职教师庄严宣誓:“不负初心,躬耕教坛!”铿锵誓言彰显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新教师代表、来自梅华小学的王暄婷在成长规划书上写下期许——三年内不仅要实现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跨越,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大朋友”。

近年来,随着深圳基础教育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对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秋季学期,深圳教育系统迎来大批新入职教师,他们从全国各地汇聚深圳,为特区教育注入勃勃生机。

教育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灵活开放、精准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深圳以更加开阔的引才视野、更加灵活的政策举措,广泛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教育人才投身特区教育事业。2024年,全市招聘教师1261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比例44.4%,“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达46.95%。此外,通过市区校三级联动,在“百万英才汇南粤”上海站专场活动中,汇聚269家单位,提供2826个优质岗位,吸引众多优秀毕业生积极报名,充分彰显城市的人才引力。

在引进应届毕业生的同时,深圳还多渠道拓展教育人才来源: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聘、紧缺岗位人才引进等方式,积极吸纳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优化结构、提升水平。2024年,全市面向全国发布“招贤榜”,从北京等地引进一批中小学高层次教师。出台实施教育领域特聘人才政策,两年来引进和培育市级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456人。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引进也颇具亮点。深圳持续深化体教融合,连续三年专门面向优秀退役运动员举办中小学教练员专场招聘,累计引进104名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等高水平运动员进入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我的体育老师是冠军”已成为深圳校园的寻常事,他们不仅为学生带来专业的运动技能指导,更以自身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感染和激励着学生全面成长。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构建全链条成长体系

教师培养是深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头戏”。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新时代基础教育系统教育家型校领导、教师培养实施方案(2023-2027年)》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新强师工程”,着力构建覆盖教师全生涯发展的支持体系。

在光明区,今年的新教师培训实现“量身定制”,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为每个学科按照1∶10的比例配备区级导师团,由教研员牵头组织集体备课与现场指导,既确保培训系统性,又让新教师在“有人带路、有人解惑、有人同行”的氛围中快速成长。

全市层面,深圳已建立起分层分类、贯通阶段的教师培养体系,包括新任教师培训、“种子计划”青年教师培养、名师工程、教育家型教师高级研修、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全员轮训等多元项目,实现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精准支持。市教育局还积极推动市、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实体化运作,打造“云端区域智慧教科研共同体”,推进教研模式的数字化、协同化转型。

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培养省级各类工作室主持人57人,市级各类工作室主持人352人。“苗圃工程”“优培工程”等分层项目,为深圳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培养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未来教育家。

不仅是教师,学校的党组织书记、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其领导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2024年以来,深圳实施中小学校书记校长队伍建设“头雁工程”,通过“鹏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源头活水计划”“揭榜挂帅”等举措,优化书记校长队伍建设,遴选80名教育家型书记校长赴京沪港研修,储备1000余名优秀后备干部。学校领导力的跃升,正在为深圳教育注入更强的组织力和创新力。

教育帮扶彰显深圳教师责任与担当

8月12日,新一批深圳教师启程赴西藏林芝,开启为期三年的支教生涯。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教师王锐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在林芝八一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和政教处主任。“未来三年,我希望能真正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用心用情陪伴他们成长,助力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王锐说。

不仅仅是西藏,深圳教育帮扶的版图跨越山河,累计与全国7个省的14个地市开展教育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到广西百色、河池,再到广东河源、汕尾等市,处处都活跃着深圳教师支教、送教、教研交流的身影。深圳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特级教师黄建中便是其中的代表。三年前,他带领“组团式”帮扶团队抵达广西东兰职校,担任校长一职。支教期间,他直面学校基础薄弱的挑战,整合多方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带动教师队伍成长,推动学校提质升级,把心血倾注在广西东兰中职教育发展上。今年暑假,在完成三年援桂任务后,黄建中应组织需要毅然留下,开启新一轮的支教工作。

近年来,深圳在全国全省“组团式”教育帮扶格局中倾力展现特区担当,支教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更成为学校管理骨干,协助完善制度、推动教研,帮助当地破解发展难题、提升育人能力。2024年,深圳共组织96人组成“组团式”援教团队,新选派316名教师赴粤东西北开展全方位帮扶。深圳教师们以实际行动把“带不走的教育资源”留在当地,获得了受援地区教育部门、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教育对口帮扶,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成长。深圳教师在帮扶交流中拓宽视野、锤炼能力。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真情传播特区教育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教师的教育情怀和使命担当。

编辑 刘彦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