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天嵘(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顾老师说这话时总带着爽朗的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像把朴素的道理酿成了蜜,悄悄淌进我们心里。
第一次被这句话击中,是在初一期中考试的考场上。那时,一道几何题像块顽固的拦路石横在眼前。辅助线画了又擦,思路始终卡壳,草稿纸上堆满徒劳的线条,我急出了满脑门的汗。
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何不用提前学过的代数知识试试?”我攥紧笔,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方程的链条竟一点点铺出坦途!我果断地把解题过程写到卷子上,美滋滋地放下笔,交卷。
“几何题哪能用代数解?顾老师没教过,肯定不能得分……”身后同学们的嘀咕声像盆冷水浇来,方才的喜悦瞬间冻结,我的心沉得发紧。
正忐忑时,顾老师含笑的身影已走到讲台。她拿起我的试卷细细看着,镜片后的目光渐渐漾开暖意,像春日阳光化开残冰:“这解法有意思!谁规定几何题只能用几何方法?”她的声音清亮如泉,穿透我心头的犹豫,“逻辑严谨,答案正确,就是好方法!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那个鲜红的对勾旁边,她额外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我摸着试卷上微微凸起的墨迹,突然明白:原来通往终点的路,从来不止一条。
秋季运动会上,周同学让这句话有了更滚烫的注脚。微胖的他被安排了1000米长跑,大家都替他捏把汗——平时体育课跑得那么费劲的人,居然被安排参加比赛。发令枪响后,他果然被甩在最后,跑道旁的加油声变成了叹息。
跑到第四圈时,周同学的脚步已经踉踉跄跄,汗水把校服浸成深色,嘴唇抿得发白。我们都以为他会放弃,可他突然调整了姿势,不再跟着大部队的节奏跑,而是用一种有点笨拙的小碎步,呼哧呼哧地往前冲。超一个,又超一个……最后冲刺时,他竟从倒数第一追到了第五。
越过终点线的瞬间,他直挺挺地倒在草地上,胸口剧烈起伏。有同学小声说:“第五名而已,至于累成这样吗?”顾老师却蹲在他身边,递过水瓶:“怎么不至于?”她转向我们,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你们没看见吗?他用自己的节奏,把‘不可能’跑成了‘能行’。这就是本事!”
她扶起周同学,擦掉他脸上的汗:“记住了,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今天你抓的‘耗子’,是把自己的极限往前推了一大步。”周同学望着她,突然红了眼眶,又咧开嘴笑了。
顾老师的口头禅不像课本里的公式那样板正,却像盏灯,照亮了那些被“标准答案”忽略的角落:原来“好”可以有很多模样,创新的巧思是好,坚持的拙力也是好。每一只“猫”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一次“抓到耗子”,都值得被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