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典 通讯员 彭艳艳/文 记者 宋璐/图
8月30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七期讲座在宝安区图书馆举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带来《潮起东南——从河姆渡到井头山考古解读“中国海洋文化”之源》讲座,为市民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孙国平介绍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为让“探源”走进社区,本次讲座在宝安1990、新安街道新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福永街道白石下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同步直播,总、分会场共吸引230余位市民现场参与。当天,讲座还通过南方+、文博圈视频号、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逾3.6万人次在线观看。
讲座中,孙国平系统梳理浙江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彻底改写了人们对南方史前社会的认知。”1973年,姚江边的水利工程意外揭开这一距今7000年文明的面纱。讲座现场展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令人惊叹——这种架空的房屋结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一脉相承,至今仍在南方部分农村可见。遗址中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其精美的纹饰与复杂的象征意义,表明7000年前的沿海先民已出现社会分化,迈向早期文明阶段。
“河姆渡文化和北方同时期文化是否存在交流?”“中国的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有什么不同?”互动环节中,现场和线上观看直播的观众都获得提问机会,围绕河姆渡文化、井头山遗址的发掘细节、海洋文化的现代意义等话题踊跃提问,专家一一耐心解答,在互动中深化大家对考古知识的理解。提问观众还收到由孙国平签名的《中国考古百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宝安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之一。本次讲座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作为宝安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项目,宝安讲坛以考古知识普及、历史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培育为核心,历经四年深耕,不仅打造出宝安文化新名片,更成为公众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