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水库碧水永续、深圳河畔商贸繁荣、梧桐山游人如织、基因产业潜力无限、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是深圳市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科学理念如灯塔般,指引罗湖区突破高密度中心城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困局。
风雨兼程二十载,青山绿水共为邻。罗湖区立足“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基底,以城市中央生态保留地深圳水库-深圳河生态区(简称“生态区”)为核心实践场,统筹“大梧桐生态融合区”与“罗湖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区”两大片区,全力打好“守库、治河、护山、兴业、循环”一套“聚绿生金”组合拳,将“供港大水缸”深圳水库、“深港界河”深圳河、“鹏城第一峰”梧桐山等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文体旅游、跨境商贸、基因产业等经济增量,成功探索出“护一汪清水、守一片青山,铸就黄金口岸带”的“两山”转化特色路径。如今的生态区,不仅是深港居民的“生命水源地”,更成为年带动消费超百亿的“绿色财富引擎”。
“生态+区位”优势,筑牢发展基底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首个建成区,罗湖区实现从边陲渔村到“地区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现代化城区”的跨越,先后斩获“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殊荣,始终保留着“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而生态区正是这份珍贵的“绿色家底”的核心载体。
该片区位于罗湖区东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面积51.77平方公里,承载着45万常住人口,空气优良率达97.8%,PM2.5年均浓度为16.8微克/立方米,河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100%,森林覆盖率达60.8%。生态区汇聚了深圳水库、深圳河、梧桐山,以及仙湖植物园(建有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国家蕨类植物种质迁地保存中心)、兰科中心(挂牌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两大“植物基因宝库”等生态资源禀赋。不仅生态本底优越、环境秀丽优美,而且还具备十分凸显的区位优势。30分钟联通深港、60分钟通达湾区,沿线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是全国最密集的陆路口岸群,所在的湾区汇聚了高学历、高净值人群,具有巨大的休闲消费潜能,同时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和产业链,具有将生态资源进行产品转化的配套支撑。这份“生态+区位”的双重优势,为罗湖区“两山”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聚绿生金,变生态优势为发展胜势
生态兴则文明兴。
守住“绿水青山”只是起点,如何将其变为“金山银山”才是核心命题。罗湖区深谙此理,立足生态区优质生态资源,走出5条特色转化路子,让生态优势真正成为发展胜势。
以“库”为源,实现从“供水水缸”到“都市服务高地”。深圳水库总库容4577万立方米,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承担香港特区80%、深圳市30%用水量的供给任务,被亲切称为深港两地“大水缸”。早期区域管理以“守”和“护”为主,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受到限制,为破解水库周边保护与发展难以平衡的难题,生态区在保障水质安全的前提下,以拓展水库周边区域服务功能为思路,通过水资源供给变现、建设环库绿道、文创赋能三生融合等措施,推动深圳水库由“传统供水功能型”向“都市服务增值型”转化。深圳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累计输港水量超300亿立方米,实现水的生产和供给价值超60亿元,让“好水”变成“好收益”。区域内年均补偿人数5800余人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8亿元。建成30公里环水库“深圳最美绿道”,开展深圳水库开放日、环水库公益健行、深港青年饮水思源行动等,极大提升了水库及周边区域服务功能价值。
以“河”为脉,实现从“两地界河”到“黄金商贸带”。深圳河发源于梧桐山,是香港与深圳的地理界河,沿河建设有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和莲塘口岸三大口岸。10年前,深圳河曾长期为劣Ⅴ类水质。生态区突破跨境行政壁垒,联动香港治理深圳河,并释放12.3公顷过境地块,建成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区,联动三大口岸发展跨境商贸、休闲消费、金融服务等业态,成功推动“口岸通道”变为“商贸枢纽”、“跨境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深圳河(罗湖段)水质提升至Ⅲ类,建成6.43公里“双拥共建示范碧道”,吸引多个白鹭群栖息。2024年,三大口岸通关超9000万人次,设置全国首个陆路退税点,带动“港人北上”消费总额近557亿元,落地运行港资企业超2000家,打造全深圳市首个旅游产业园,实现年营业额超50亿元。口岸经济赋能水岸绿色转型,成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典型示范。
以“山”造景,实现从“城市绿肺”到“文旅消费引擎”。梧桐山是深圳市第一高峰,主峰高943.7米,森林覆盖率83.91%,被誉为深圳“绿肺”,山中负氧离子浓度高、生态资源丰富。梧桐山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屏障,为让沉睡的山林资源焕发生机,生态区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打造10里毛棉杜鹃花廊,形成20公顷景观花海,将废弃石场修复为体育公园,因地制宜将岩体改为攀岩等体育设施。打造“梧桐山+”生态IP,形成“低空花游、休闲露营、花会节庆、科普游学”四大经济业态,成功推动梧桐山“生态资源资本”转化为“文旅品牌资本”。“梧桐山+”生态品牌矩阵响彻湾区,形成全国最大的毛棉杜鹃种群景观,抚育技术推广至浙江、香港等地,让“濒危物种”变为“生态名片”。打造的毛棉杜鹃花会、梧桐山音乐节、梧桐登高赛、深港露营文化周、生态科普游学等文体旅游活动,每年吸引游客约400万人次,全年带动消费超10亿元,是生态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典型示范。
以“植”兴业,实现从“植物诺亚方舟”到“基因金矿”。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与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了苏铁、蕨类、兰科三大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早期仙湖植物园及兰科中心虽然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但未进行科研转化,价值未能彰显。随着生物科技产业兴起,通过联动多家科研机构、企业,以保护性开发、科研型转化为核心,发展“基因+美妆”“基因+医药”“基因+生态修复”“基因+跨区域林下经济”四大产业,构建“保护-解码-转化”三位一体的价值跃升体系,推动昔日的“诺亚方舟”蝶变为生机勃勃的“基因金矿”。仙湖植物园及兰科中心汇聚全球最丰富的苏铁类群之一、国内规模最大的蕨类保存种类,以及亚洲领先的兰科活体资源库。完成攀枝花苏铁全基因组测序,填补种子植物演化空白;牵头“全球苏铁基因组计划”,多项研究成果登上《Nature》等国际权威顶刊,助力破解物种资源“卡脖子”问题。参与的“华南滨海城市绿地盐化土壤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项科研项目获评省部级大奖并得到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超35亿元。培育药用石斛“深兰1号”,提升石斛碱含量13%,跨区合作在丹霞地貌推广种植,让“植物资源”变为“千亿级产业潜力”。
以“废”淘金,实现从“消费终点”到“价值起点”。经过多年发展,生态区已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休闲消费目的地。针对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过程中带来的新挑战,生态区聚焦产生的奶盒、餐盒、饮品杯、厨余、果蔬等废弃物,从全生命周期视角重新审视废弃物处理,率先开展奶盒试点回收,完成全国首笔奶盒回收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奶盒回收经验推广至深圳市近2000所学校,联动多家奶茶店推动“空杯减塑”活动,联动多座写字楼实施“餐盒回收”活动。构建餐厨等有机垃圾专项收运链,将果蔬废弃物转化为液态碳源和RDF燃料棒,将餐饮垃圾和厨余废弃物送去厌氧发酵或焚烧发电,提供零碳能源。生态区通过贯通废弃物“回收、处理、再生、应用”全链条,大幅降低二次污染和碳排放,产生数百万经济价值,成功将处于消费链条末端的废弃物,转化为产业价值链源头生产原料,并再生为产品回归城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长效机制赋能,“两山”可持续转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是保障。“两山”转化非一日之功,生态区构建“组织联动、保护量化、发展转化、共治共享”四大机制,为长期实践保驾护航。
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组织及联动机制,成立“两山”工作专班,设立大梧桐生态融合区、罗湖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区两大指挥部,与香港特区签订生态廊道协议,系统推进梧桐山-红花岭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创新保护及量化机制,探索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明确产业禁入清单,确保“保护不松劲”,连续多年开展GEP精细化评估,量化评价生态价值。建立发展及转化机制,以EOD理念统筹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发展,推动开展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交流会并发布白皮书,出台“绿色低碳十条”“低空经济十条”等,助力产业生态化。深化共治共享参与机制,成立首个生态环保纠纷调解委员会,聘任公众调解员参与治理,建立多个自然学校、环境教育基地,每年举办“亲子巡河”“净山护海”活动超百场,让公众参与实践;通过生态补偿、设施升级,让居民共享“两山”红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罗湖区深圳水库-深圳河生态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形成5个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两山”转化经验,可分别为高密度中心城区水库区域、跨境城市口岸区域、山城相依的中心城区、动植物资源富集生态保留地、成熟发达地区破解废弃物治理难题提供“罗湖方案”。这份“护绿”与“生金”的平衡术,不仅让生态区成为深港双城的“生态客厅”,更证明了高密度中心城区“保护”与“发展”可以实现共赢。
踵事增华,踔厉奋发。奋进新征程,罗湖区将继续深化实践“两山”理念,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让“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罗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两山”转化的示范标杆,为超大城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贡献更多“罗湖智慧”。
初心如磐向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赛道上,深圳市罗湖区动力十足、潜力无限……
(图片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