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清单”到“幸福账单” 春风高架桥下“边角地”变“活力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张铭
07-07 07: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周边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惊喜和便利。

青年人在小型篮球场挥汗如雨,孩子们在儿童滑梯上玩耍,电动车在划定区域停放……在罗湖区南湖街道春风高架沿河南路段的桥下空间,记者发现,这里从早到晚都热闹非凡。周五晚上8点,南湖街道罗湖社区居民陈女士一家五口来到这里。“老公在篮球场打球,孩子也有游乐设施,我陪父母散会儿步,这个‘花园’真的很实用!”陈女士说。

一年前,这片区域还面临着绿化管养难、非机动车乱堆放等难题,但在2024年国庆节前后,它摇身一变,成为了设有篮球场、儿童游乐区、电动车停车充电区、健身跑道等多种功能的2500平方米社区活力场地,为周边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惊喜和便利。

问需于民,“边角空间”变为家门口的“幸福角”

据了解,南湖街道春风高架沿河南路段桥下空间,周边主要为城中村、老旧住宅及学校,居住和过往居民众多,原桥下空间绿化过多且管养缺失,墙面脏污、围挡裸露,大片边角空间未被充分利用,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突出。如何盘活这片低效利用空间,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成为摆在南湖街道面前的一道考题。

破局始于倾听。南湖街道积极推动年轻公务员下沉社区一线,组织他们“领题”深入群众,走到居民面前。记者了解到,在该项目启动前,南湖街道通过调研,梳理出停车难、运动空间匮乏等近十项居民集中反映的痛点。“我们向周边居民精准发放了300余份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困扰。”南湖街道罗湖社区党委书记姜德荣说。

改造工程以“谋划时间长、推进时间短”的特点高效落地。对原本脏乱闲置的桥下空间实施地面硬化后,依据居民核心诉求,科学划分出亲子活动区、篮球场及非机动车停放区。其中,在亲子活动区,对离地4米范围内的桥柱进行彩绘美化,并采用与非机动车道显著区分的配色方案,形成视觉安全提示;

增设护栏保障安全,增加适合6-12岁儿童的多种游乐设施组合及安全护栏,打造集安全无忧、童趣体验于一体的温馨交流空间;划分建设半场篮球区,设置4.5米围网保障安全,为居民提供活力运动空间。

与此同时,针对桥体部分区域漏水、排水难等问题进行专项处理,同步增设监控与照明设施,彻底扫除阴暗死角,提升环境安全感与舒适度。墙体与柱体融入了南湖特有的标志——国贸大厦、罗湖桥、深圳火车站等地标与历史印记跃然其上,将冰冷的桥下空间转化为流淌着城市记忆的温暖画廊。

科学规划,以长效运营惠及民生

项目在解决居民活动空间需求的同时,精准击中基层治理的堵点。

周末一早,来附近办事的王先生正将电动车停入划着白色标线的非机动车停放区,感慨道:“大家基本不用再为停电动车犯愁了,这样的桥底空间既宽敞又安全,我们方便又安心。”

通过科学规划约400个标准化非机动车停车位并配套充电设施,有效满足周边居民停车充电的刚需,同时缓解了社区的管理压力,减少了安全隐患,实现桥底空间功能的跃升。“把居民群众休闲娱乐、执法部门市容环境维护、交管部门电动车管理、社区基层治理等集合起来,就能更好、更快地协调有关单位推进桥下空间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南湖街道城建办一级科员吕德珩说。

为确保这一民心工程长效惠及于民,南湖街道在运营机制上大胆创新,探索公共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新模式。该街道主动对接罗湖区属国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项目移交管理工作,借助其专业力量进行场地运营,较好化解了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小马拉大车”的难题。

在深入的需求调研与用心的建设后,春风高架沿河南路段桥下空间成为了周边居民的“宝藏空间”,现日均来访人数超1500人次,得到辖区居民一致好评。临近暑假,罗湖社区的王奶奶对此处的设施格外满意:“带孙女来桥下玩特别好,游乐区有遮阴,孩子玩得安全,我们大人也能避避暑、歇歇脚,很方便。”

编辑 李璐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张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