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数字文化赋能城区创新发展主题分享会落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04-28 20:00
摘要

4月27日,龙岗区委宣传部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开展的《新时代龙岗区打造数字文化场景、赋能城区创新发展》专家主题分享+客家文化工作坊活动在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讲堂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包括主题分享与客家文化工作坊体验两大环节。主题分享中,专家们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龙岗区的文化生态,从智慧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到数字文创的无限创意,让观众们眼前一亮。客家文化工作坊更是人气爆棚,市民们亲手体验客家传统技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的融合,大家在互动中深刻感受到龙岗区数字文化赋能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纷纷为这场文化盛宴点赞。

活动中,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温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阐述了非遗在深圳的保护传承与转化创新,认为非遗于深圳而言,既是让科技激活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不竭之源。深圳非遗的保护传承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文脉相亲的岭南意蕴和”四海一家“的国际化现代都市气魄;同时,也将非遗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教育、旅游等相结合,形成“非遗+游戏”“非遗+演艺“等模式。深圳对非遗的创新性表达,不仅有效构建了市民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也让非遗更加“活色生香”。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讲师古珍晶分享了文博产业经历了门票经济、文创经济和跨界融合的升级之路,并从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三个步骤分析了深圳客家文化资源的活化。她强调首先可以从文化资源的要素化着手,即利用资料收集、田野调查和史料梳理等研究方法深挖深圳客家文化资源;其次依据资源特点、要点进行知识分类、绘制知识图谱,并将这些资源要素重新排列重组;最后对深圳客家文化资源进行符号化与故事化提取,实现传统资源的现代化表达。

现场市民通过复原夯土墙、竹编窗棂、木雕门楣等传统技艺,近距离感受客家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匠心智慧,市民们在木模具中层层夯实,触摸到围屋墙体“冬暖夏凉”的生态密码。一位现场参与者感慨:“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客家人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这种‘可触摸的历史’比书本更生动。”

本次活动通过嘉宾的热情分享和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情,也让深圳市民更加深入地领略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图片由南科大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