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科普”向每个家庭传递健康知识 龙岗推出卒中科普绘本《谁袭击了爷爷》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任琦 通讯员 李艳
10-30 11: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当天,龙岗区推出原创手绘脑卒中(俗称:中风)科普绘本《谁袭击了爷爷》及其同名科普动画,探索“柔软科普”叙事化新路径。

这个作品以“绘本+动画”双媒介融合的方式,将专业的脑卒中防治知识转化为亲子共读共享的家庭健康故事,实现了专业知识向家庭场景的有效迁移,健康龙岗原创作品“活起来”的品牌持续打响。

一场通往“大脑城市”的奇幻之旅

故事从“一阵奇怪的风袭击了爷爷”开始,打破了家中往日的宁静。带着困惑与担忧,龙龙在医院里遇见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医生,医生没有使用艰深的术语,而是带他走进健康科普室,开启了一段关于“大脑城市”的奇幻旅程……

在绘本中,大脑被比喻为一座永不停歇的城市:血管是纵横交错的道路与河流,血液如同穿梭的车流与奔腾的河水。血栓如同“交通事故”堵塞交通,对应“脑梗死”;血管破裂则如“堤坝决口”,引发“脑出血”……通过一系列生动比喻,复杂的疾病机制与防治知识,被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甚至可复述的故事情节。

《谁袭击了爷爷》不仅是一本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部串联家庭成员的健康指南,龙岗区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它把令人畏惧的疾病,转化为可讨论、可理解的故事,让健康成为亲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书中还通过呈现爷爷发病前的细微征兆——口齿不清、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等,并借助“中风说笑动,快往急诊送”的识别口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家庭成员的中风识别能力,为及时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当疾病闯入家庭,如何回应孩子眼中的不安?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总数约1780万,占全球近1/3,相当于每70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脑卒中患者,2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终生风险近40%,脑卒中已不再只是“老年专属”,正悄然逼近中青年父母一代。

当脑卒中袭击家庭,孩子往往成为被忽略却异常敏感的角色。突如其来的住院、沉重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如果家人因不知如何解释而选择回避,可能会加深孩子的心理隔阂。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痛点,龙岗区卫生健康局、龙岗区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共同开发出品绘本《谁袭击了爷爷》,希望借助儿童视角,为家庭提供一种真诚而温暖的沟通方式。

绘本以儿童视角为独特切入点,通过拟人化的叙事和生动的比喻,将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典型症状以及康复历程等科普知识娓娓道来。

同名动画长约两分半,将“中风说笑动”识别要点、救治黄金时间、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等核心知识,融入朗朗上口的旋律与歌词,进一步降低理解门槛,增强传播感染力。

从政策到行动,织就一张全域守护网

《谁袭击了爷爷》的诞生并非一次孤立的创作,而是龙岗区系统构建卒中防治体系的关键一环。2024年,龙岗区启动 “健康中国中风识别”试点区建设,过去一年,全区各卫生健康单位紧密协作,全面深入推进卒中防治科普工作。

龙岗区整合了208名区级讲师资源,优化336节课程,依托“点单式”系统开展卒中专题讲座125场、基层培训313场,开展卒中风险筛查,识别高风险者1125人。

在科普形式上持续创新,开发绘本、视频、歌舞剧等60余款科普作品,发放资料5万余份。其中《谁袭击了爷爷》绘本、《脑卒中之歌》等作品以生动形式降低知识门槛,多项作品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一张立体化的传播网络已经织就:卒中防治知识通过主流媒体专栏、系统内新媒体矩阵及户外媒体的广泛推送,总触达超千万人次,实现科普从医疗机构到公共空间的无缝延伸。同时服务场景也大不断拓展,通过进社区、商圈、企业等30余场大型健康主题活动,以及长青健康科普基地的建设,推动健康科普与市民生活“零距离”。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任琦 通讯员 李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