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脑血管病全民防线 龙岗区脑血管病防治中心与脑卒中防治实验室揭牌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任琦 通讯员 钟美玉
10-30 11: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10月29日,在第20个“世界卒中日”之际,龙岗紧扣“尽早识别,立刻就医”主题,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召开卒中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世界卒中日”科普行动启动会。


活动现场,对区域卒中救治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 中风识别”行动试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同时“龙岗区脑血管病防治中心”“龙岗区脑卒中防治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世界卒中日”科普行动也同步启动。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龙岗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迈向体系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新阶段。

“龙岗模式”破局:构建三级防治网,救治能力全面提升

龙岗区卫生健康局将区域卒中救治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 中风识别”行动试点区建设列为重点任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成功构建起“防控在社康、救治在基层、重症在中心”的卒中三级防治网络,“龙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增设AI家医入口,以信息化赋能高危筛查;成立脑卒中防治重点实验室,强化科研攻关;牵头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获批国家级“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慢病防控成果丰硕;试点社康的血压、血糖达标率显著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切实增强。

在近期国家百万减残委员会的调研中,这套成熟的医防融合体系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龙岗经验”被推荐向全国推广。

在救治能力方面,龙岗区目前拥有2家三级、2家二级卒中中心,可常规开展静脉溶栓与取栓技术。在牵头医院的帮扶下,另有2家二级医院实现了静脉溶栓技术“零的突破”,区域整体救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智慧防治出鞘:中心与实验室揭牌,擘画精准化新蓝图

会议现场,“龙岗区脑血管病防治中心”“龙岗区脑卒中防治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推动全区卒中防治工作进入资源整合、协同推进的新时期。

下一步,龙岗区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将制定全流程标准,搭建“预防—筛查—急救—治疗—康复”一体化管理平台,研发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包,依托社康与家医团队对重点人群实施精准筛查与早期干预。加强各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等关键科室能力建设,组建区级专家团队,围绕诊疗规范、急救动线与质量控制开展系统培训与应急演练。

同时,依托“龙岗家医”平台,推进信息化深度融合,动态绘制卒中发病地图,构建AI风险评估模型,探索智慧急救模式,缩短院前院内衔接时间,以科技赋能提升防治效率。

龙岗区脑卒中防治重点实验室将聚焦卒中防治研究。以在国际上最先建立的局灶性远隔预处理脑保护模型(dMCAO-RPC)为基础,系统开展其诱导内源性脑保护的关键生物学机制研究,为脑卒中防治提供创新靶点和理论支撑。深度融合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医疗大数据技术,推动影像诊断向标准化、智能化升级,助力临床早期干预决策。依托华佗GPT、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开展卒中全周期管控的应用研究,促进多中心数据整合与科研协作,赋能防治体系的精准化与效率提升。

科普创意破圈:亲子绘本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

卒中防治是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普及识别知识就是为生命争取时间。提升公众识别能力作为卒中防治的重要一环,科普行动同步全面启动。

目前,龙岗聚焦“中风说笑动”识别工具,初步构建起多方参与、多维覆盖的健康科普新格局,为防治体系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现场首发原创原创亲子绘本《谁袭击了爷爷》及同名动画视频,一场通往“大脑城市”的奇幻之旅的创意推动健康知识进家庭,以生动形式传递科普知识。

据统计,全区整合优化健康科普专家库,通过“点单式”机制送课125场。累计开发原创作品60余款,获国家省市多级奖项。构建“主流媒体+自有平台+户外媒体”三级传播网络,总触达超1000万人次,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未来,将持续推动科普内容规范化,延伸优质IP,拓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场景;数据驱动科学评估,实现科普工作从“经验型”向“智慧化”升级。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任琦 通讯员 钟美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