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破圈” 热情拥抱社交平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08-18 06:20
摘要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名。喜欢年轻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的年轻人正成为消费主力和社交平台的主要活跃者。

艺术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拥抱社交平台。

7月初,艺术家蔡国强宣布入驻抖音,并发起了一场2小时的直播,获得百万网友围观;

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入驻小红书;

达明安·赫斯特开设中文公众号;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放下高冷,在抖音、小红书、快手、B站等平台,与网友互动……

近几年各大社交平台也在大力推动艺文板块。

2019年,抖音推出旨在扶持艺术创作者的“DOU艺计划”;

2020年疫情期间,良乐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呈现“良乐”主题音乐会,邀请9位风格迥异的音乐人跨时空演奏,该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300万;

2021年初,抖音举办主题为“艺术·创造·生活”的艺术创作者大会;

前不久举行的阿那亚戏剧节,快手以直播海边对话、主题微纪录片、戏剧线上直播等不同形式介入艺术内容。

这些现象都表明,艺术领域与社交平台的交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

那么,如何审视社交平台给艺术带来的改变?

社交平台到底能带给艺术什么?

社交平台与艺术的关系不是新鲜话题。

传统模式下的艺术展,观展多是通过画展相关文件和小册子,还有展签以及策展人的导览来理解艺术家的作品。社交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足不出户看到世界好展,同时也让艺术家在向更多观众展示作品方面拥有更多便利。

64岁的艺术家蔡国强最近频频出现在年轻人最爱的社交平台上。或许这本身就释放出一些信号。艺术家在直播间与网友分享趣事,打成一片,与网友来刷一波互动互粉。

早在去年9月,蔡国强就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一场全球大直播——《悲剧的诞生》,国内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实时观看这场国外展览。今年7月初,蔡国强通过抖音开启中文社交平台独家直播,分享他在浦东美术馆的新展。

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今年3月以工作室名义发布了第一条微信公众号推文。在公众号的第一次面对面中,他除了亲自录制视频与用户说真心话,还大方送出见面礼。

“DOU艺计划”联合发起人、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曾这样表示,“DOU艺计划”开启抖音这个大众内容平台的审美升级,有助于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社交平台布局线上艺文活动,是基于对用户的判断。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名。喜欢年轻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的年轻人正成为消费主力和社交平台的主要活跃者。

以分享和体验为核心的小红书,其艺术内容多以看展览和艺术旅行为主。随着潮玩艺术和NFT艺术(纯数字艺术)的兴起,用户对画展、对艺术学习、对申请艺术院校、对潮玩艺术等等的分享更是日益增加。

作为一名高产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在跨界创作中,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他的“虚构考古”概念深受追捧。今年6月,丹尼尔·阿尔轩入驻小红书,开启用中文与网友互动之旅,短短一个月就增加了3.8万粉丝,如今这一数字达到13.4万。

说到底,艺术家进驻社交平台只是第一步,能否火起来,最终还是需要看传播的内容。

丹尼尔·阿尔轩除了分享创作之外,他还应景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与网友互动。比如前不久的七夕,他特别发了一段祝福的图文。

观众陈女士是个艺术迷,她除了从报纸、美术馆公号上获得展览信息之外,也从一些社交媒体获得新资讯。她认为,社交平台让艺术更平易近人,不再“高不可攀”。

另一方面,社交平台除了展示艺术家之外,也成为艺术家关注的创作题材。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策展人陈抱阳将AI、算法作为媒介,通过艺术语言对当下生活经验进行转录。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学习经历又促使他的作品催生出一种特有的风格。

是冲击还是机遇?

传统的艺术市场有一套相对固定的体系,从画廊发掘代理到美术馆展览、双年展、艺博会等,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基本定型。而社交平台出现之后给传统艺术市场的运作方式和渠道相对单一的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的同时,也让艺术传播更多元化。

一级艺术市场的商业机构,主要来自画廊,他们发现,社交平台不仅是现有藏家习惯使用获取与艺术相关信息的工具,更是年轻人和潜在藏家接近艺术的方式,由此他们也开始通过社交媒体来扩大一些年轻艺术家的知名度。

而一些拍卖公司也加入这股风潮。不久前,知名拍卖行佳士得宣布入驻小红书。

记者打开社交平台发现,“什么角度拍出大片视觉”“在展品的哪个角度可以让你看起来更时尚”,在各大平台,关于怎么在艺术展上拍照打卡的帖子占据了绝对主流。

走红是把双刃剑。能拍出美照的展览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以至于出现一批迎合时下年轻人的潮流文化趣味、消费趣味、大众趣味的“网红展”。审美上正逐渐走向趋同化。

另一方面,社交平台有一套严密的算法,因为只有获得了流量,才可以被分配更多的流量。根据业内人士向记者的反馈,艺术家在社交媒体走红,拥有大批流量,能吸引更多人看展,但实际上,这种流量未必能转化成线下的销售。

业内人士周海认为,社交媒体给艺术界带来新机遇,也刺激一些艺术家不断向上拼搏。但在艺术案例中,一些本来自带光环的名人或品牌似乎更容易获得关注。

(原标题《艺术“破圈” 热情拥抱社交平台》)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