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雪豹保护大会”在深圳市开幕。1996年,雪豹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入濒危物种。然而,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去年发布的消息称,基于新的种群调查数据,雪豹已从濒危(EN)类别,“降级”为易危(VU)类别。雪豹“降级”的背后,是动物保护组织和工作者功们的不懈努力。而在文学界,孩子们眼中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用生动的笔触,让众多“高冷”的野生动物走进孩子们的心中。4日,深圳特区报记者致电沈石溪,听他讲述了创作《雪豹悲歌》《雪域豹影》背后的故事。
初见雪豹,感叹“雪域精灵”之美
2007年,沈石溪曾来到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采风,在那里沈石溪第一次远远地看见了雪豹的踪影,他用“震撼”二字描述了自己的感受。野生雪豹体长1.1米到1.3米之间,体重一般不超过80公斤,在野生食肉动物之中算不得大,但其体型和神态之美,让沈石溪过目难忘:“非常漂亮!皮毛柔软闪光,威风、神气,力量全部都凝聚在眼睛里。”出没于高海拔雪域线的雪豹,神秘而高洁,身型迷人,是生机勃勃的猛兽,是沈石溪眼里的“雪域精灵”,他不吝于直言自己对雪豹的喜欢,相比而言,其他野兽倒显得有些毛瘦神枯。
不仅仅是外表,更吸引沈石溪探究的,是雪豹这一物种在生物习性上的特点。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因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亦被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对食物和生活环境要求较高,这令沈石溪觉得它们“有点挑剔”和高冷,然而雪豹在发情期前后会成对居住在固定巢穴,雌雪豹的尾巴不仅漂亮,还能像被褥一般盖在幼崽身上为其取暖,父母双方为抚养幼子往往数年都不会离开。沈石溪认为,雪豹的家庭形态与人类社会相似,这些都给了他灵感,以雪豹为主角,创作出以“家庭”为主题的动物小说。
不拒绝悲剧,儿童文学不可流于浅薄
2009年出版的《雪豹悲歌》中,一只被人养大而失去生存本领的雪豹“雪妖”,在野化的过程中与母亲重聚,出于对母亲新的孩子的妒忌,雪妖将它们全部杀害,导致了母雪豹的离去,自己也因贪婪、自私和懒惰而最终命丧豺群。2011年出版的《雪域豹影》延续亲情主旋律,讲述了母雪豹“阿灿霞”意外丧夫,但为了生存,不得不招赘衰老丑陋的雪豹“泥雪滚”为继父,养育守护三个雪豹子女,然而最后“泥雪滚”却难免被母豹抛弃的命运。令读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之外,尝尽“豹生艰辛”。
这种与期许相悖的悲剧,对于少年儿童读者来说是否过于残忍?沈石溪表示,悲剧是符合野生动物的生命轨迹的,与美好理想的落差,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历来,给孩子们写的文学作品,美好而理想的居多,这是基于孩子心智成长的一种必要需求。沈石溪表达了自己另一种考虑:正面影响固然必不可少,但将真实生活通过有限度的方式展示给孩子们,同样很有必要。采访中,沈石溪坦言在他多次与小读者们的交流中,有孩子会表示看这些“悲剧向”的故事很难过,“感觉不忍心再看下去了”。沈石溪说:“孩子们的心灵是很纯洁的,但我想告诉他们,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本就是严酷的,很多甚至濒临灭绝。文学是生活的镜子,儿童文学写得成熟一点,对于读者的真实人生是有好处的。”
不过,沈石溪观察发现,如今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于文学内容的宽容度更高,对于作品的选择更有主见。“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孩子,童言无忌,会告诉我儿童文学是‘弱智’的,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是什么样的”,说起这些,沈石溪难掩笑意。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提升了儿童文学作家的写作难度。沈石溪认为,儿童文学固然不可过于艰深,但“如果写不好清浅的东西,就会流于浅薄,让孩子们有限度地看到生活的真实,作家也有这个责任”。
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