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实验室到世界赛场:两名学生用工程思维点亮机器人梦想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
08-19 14:01
摘要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深圳盐田的万思未来馆师生团队格外引人注目。这支教育培训行业唯一的参赛队伍,由3名老师带领一名初中生和一名高中生组成,代表中国青少年踏上国际科技竞技舞台。

队员们使用宇树G1和优必选天工机器人,参加了竞争激烈的400米跑和100米跑项目。在汇聚全球280支顶尖队伍的赛场上,他们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100米预赛获小组第一(总排名31),400米预赛获小组第二(总排名32)。尤为可贵的是,两位学生的成绩超越了半数以上的高校参赛选手。队伍中14岁的马同学,更是本次大赛所有竞赛选手中的年龄最小者。

工程思维初养成

备赛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工程实践课。在深圳的万思未来实验室里,两位学生深度参与训练和优化:为机器人安装摄像头获取“第一视角”,精心挑选并测试适合的“鞋子”以增加脚底摩擦力,解决行走稳定性问题。这些细节,正是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不断试错迭代的工程思维体现。

实战锤炼真本领

抵达北京速滑馆后,学生们敏锐发现比赛地面比实验室光滑得多,防滑成为关键挑战。在老师指导下,他们立刻投入调试,反复测试改进脚底摩擦力,成功提升了机器人在高速奔跑中的稳定性。面对国际强手,两位同学沉着冷静、配合默契,将训练成果稳定发挥。

赛后,学生们分享道:“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探索的重要性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不断试错和改进的过程。比赛过程中也会紧张,但扎实的训练和及时的调整,让我们最终能以最好的状态跑出理想的成绩”。

从赛场回归课堂

这次宝贵的参赛经历,是万思未来科技教育理念的最佳印证。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将前沿科技实践融入青少年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参赛队伍回归后,定会将本次参赛的实战经验、问题解决过程和调试案例,系统化转化为教学资源。持续完善课程体系,结合真实应用场景,更注重学生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与竞赛,为他们提供接触前沿、挑战自我的平台。”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