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体育作业,见形更要见质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09-23 17:14
收录于专题:特评

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表示,要把文化课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加上去。日前,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相关部门通过新闻发布会释放信号,对各地学校落实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段时间以来,学校以应试为导向,形成了重文轻体的局面,这客观上导致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有所下降,也影响国家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建设。深化教体融合,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和比重,无疑是补齐这块短板,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

体育课布置作业听上去很新鲜,公众也很关心。一方面是喜悦,在公众的印象中,有作业的就是“主课”,过去体育课常被文化课“占用”,现在学生的锻炼时间更有保障,说明学生、家长和老师形成了重视体育的共识。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布置作业对提升体育锻炼效果究竟有多大,体育作业会不会加重孩子负担,重量不重质的乱练、盲练会不会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反倒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之前,就有一些地方要求学校布置体育作业,结果一到了晚上9、10点,小区里就挤满了跳绳的学生,天气不好还得在室内跳,搅得邻居不得安宁。文化课的书面作业,老师能够批改,并形成反馈,以此提高学业水平。但体育作业“全靠自觉”,没有锻炼习惯的孩子,即使布置了作业也未必完成。更有一些学生校外锻炼不注意方式方法,缺乏安全意识,在完成体育作业时受伤,让家长怀疑是不是学校把体育教育的责任转嫁给了家庭。缺乏科学指引和设计,一些地方布置体育作业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有了前车之鉴,就不要重蹈覆辙。

体育作业,要有强制力、有反馈机制的“形”,更要探索出科学锻炼、个性定制、竞技与趣味结合的“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要结合意见精神,加强顶层设计,激发体育教育的创造力,合理设计体育作业体系,期待未来可以看到许多受学生喜爱、家长认同、效果显著的“神作业”。

例如,意见中就指出,要广泛组建校内竞赛和区域、全国联赛,尤其鼓励发展足球、篮球、排球这样的集体项目比赛。结合竞赛布置“作业”,既能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项目,实现个性化训练,也能加强考察和反馈,提高运动水平,更能够把体育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以赛代练,边赛边练,比单纯的跑圈、跳绳更受欢迎,锻炼带来的效果也更为综合全面。因为,集体项目比赛不光考验体质,也考验意志,更考验团队精神。过去,竞赛和教育两张皮,体育课课时和师资都很紧张,要是办“校队”,大多要靠体育老师凭经验“掐尖儿”选拔。于是,比赛成了少数体质底子好的学生的专利,更多学生无从享受竞技的乐趣,靠个人经验选出来的队员也未必最佳。办好竞赛和联赛,不管底子好还是底子差,只要有兴趣,愿意一起奋斗,都可以比试比试,不论比赛输赢,对学生来说,都是成长。

国内体育论坛上,经常有人转载日本中小学足球联赛的视频,体育爱好者们看着大呼“吃柠檬”,对国外学生的竞赛条件表示羡慕,也震撼于他们的竞赛水平。正是有了中小学联赛的支撑,日本足球人口迅速增加,校队也为职业球队贡献了不少人才。日本足球能跟欧洲、南美传统强队掰手腕,离不开中小学联赛的健康稳定发展。与之相比,我国不少中小学也慢慢引入了类别教学,但考核的时候看颠球数量这种无对抗技术,却是常态。考核指挥棒下,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小技术”,消磨了兴致,实战中也难以发挥。

同样地,体育课布置作业,也很容易陷入比数量、看速度的迷思。要真正发挥体育作业的效能,就得把组队参赛、强化对抗训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将竞赛态度和体育精神,而非比赛结果作为作业优良的评判标准。

相信体育作业在“质量”方面的探路,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惊喜,也能为素质教育整体提档踩下油门。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