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制作智能体就不仅仅是工程师们的事。近来,光明区推出“智能体创造营”,百名干部“跨界”开发百个智能体,推动基层工作更智能化。
让审计核查从“人盯人”变为“算法驱动”、“AI文稿校核工具”自动化校核公文、安全小雷达AI视觉识别安全隐患……在近日举办的光明区干部智能体分享会上,近十名代表上台分享独立制作的智能体。
这些收获来自光明区“智能体创造营”。入营以来,光明100名干部以智能体创建为抓手,结合工作领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技能,动手打造100个智能体,形成覆盖基层治理、科技课题研究、智慧审计等不同工作业务条线的矩阵,集中展现AI技术与政务场景的创新融合。
“以前也有接触人工智能,但通过此次培训,才深入了解到智能体是如何赋能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学员郭壮表示,参加“智能体创造营”让自己更懂得如何培养AI思维,让AI辅助日常工作与生活。
新开发的智能体将如何赋能工作?来自光明区审计局的学员席丹开发的“智能体赋能——打造阳光高效采购新生态”,从采购端与审计端两个方向切入,展示智能体在采购业务的三方核查等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让招标、合同管理、审计核查从“人盯人”变为“算法驱动”。在基层治理方面,光明街道明熙、新湖街道蔡玉、玉塘街道龚帅佳等学员经过智能体创造营的学习,以AI赋能工作实际,带来了小预盾、安全小雷达、快速解译小助手等三个应用,构建起风险排查-长效监管-政策解读的全周期治理闭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最后一公里”。
光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帮助初学者快速成长为能够制作智能体的“AI小达人”,光明区“智能体创造营”以实干为导向。在方向上“求实”,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将复杂的智能体制作过程拆解为提示词优化、资料查询、添加插件等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帮助干部快速上手智能体的构建方法。在方式上“走实”,讲师们引入直观易用的工具和平台,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带领学员们实践并训练AI智能体,让初学者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智能体制作要领。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