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验”助力!江门市首家“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营业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江海宣 文/图
08-14 07: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8月12日上午,江门市首家“喜憨儿”洗车中心——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营业,这是全国第51家店,目前共有9位特殊的员工,也是深江合作在民生领域结出的又一硕果。13日,9名“喜憨儿”领取了人生里的第一份工资,这是他们用汗水和劳动换取的。

9位特殊员工每天最多接待22台车

“喜憨儿”是对心智障碍者的亲切称呼,他们或许在沟通、理解上有着先天的差异,却同样拥有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渴望。为了给“喜憨儿”这个群体搭建一个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江海区委、区政府的支持指导下,江海区民政局、江海区残联、江海区慈善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的联合支持下,这家洗车店应运而生。

记者走进这个450平方米的洗车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接车区、标准化洗车工位和配备空调、茶饮的休息区,9名“喜憨儿”员工穿着统一的橙色服装正式上岗,礼貌地向客人打招呼。

在洗车区,他们分工明确:接车、检查、洒水、喷沫、冲水、吸尘、擦车……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协作起来有条不紊。

这样的操作看似简单,他们却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

“普通人两小时就能掌握的技能,他们需要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训练。”江海区喜憨儿洗车中心负责人田子评指着培训室墙上的一块“流程分解板”介绍,“我们把洗车流程拆成一个个小步骤,抠到最细,比如擦车巾怎么握、冲水角度多少合适。培训后还会根据学习成果评分,形成专属成长清单。”

从最初的不敢说话,到如今可以独立地上下班,主动和陌生客人打招呼,休息的时候会坐在一起玩游戏、画画……经过了两个月的技能培训和一个多月试运营,他们性格变得开朗,业务也更加熟练。

“‘死心眼’‘一根筋’,喜憨儿们普遍的缺点在洗车过程中变成了优势。他们专注度高、出错率低、服务态度真诚。”田子评表示,现在每天的接待量最多是22台,每台车安排3-4名员工跟进,大家通力合作,洗一台车差不多是25分钟至30分钟。

“喜憨儿洗车模式”源自深圳

2015年,作为心智障碍孩子的父亲,曹军为解决儿子就业问题,创办了全国首家心智障碍者洗车中心,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哈尔滨、杭州、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推广复制,帮助400多名残障人士走上汽车美容工作岗位。

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营业当天,曹军也来到现场,在此之前,他已多次来到江海为洗车中心建设提供指导意见,从选址、方案洽谈、培训到开业,后续还将继续推进项目的发展。

“江海区这家店是全国第51家店,具有里程碑意义。”曹军表示,该项目不仅给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尊严。接下来,希望将“江海模式”推广出去,形成全国示范。

自去年深中通道通车后,越来越多的“深圳经验”“深圳模式”在江海落地推广,同时也因地制宜,融入江海特色,形成“江海实践”。

此次江海项目历时一年筹备,区民政局、残联多次赴深圳、珠海考察,最终引入“95后”公益创业者田子评团队运营。

作为一家创新性公益社会企业,江海区喜憨儿洗车中心的建设也得到社会多方力量的关注和支持。在洗车中心的休息区,还特别打造了“江海汇”、慈善超市等公益展示空间,陈列着爱心企业提供的慈善义卖品。

接下来,该洗车中心还将打造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每年完成不少于200人次的残疾人技能培训课程的目标,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力争创建广东省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江海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