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交响曲声声扬:八月书香未散,九月艺潮又起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09-19 19: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八月羊城,书香满溢;九月湾区,艺彩纷呈。9月19日,2025南国书香节闭幕满月余温尚存。其与正在进行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形成跨越夏秋的“文化接力”,如同一首引人入胜的“交响曲”,前者以纸墨为引,铺陈思想盛宴;后者以艺术为媒,奏响和美华章。文化以可触、可感、可共鸣的方式,于粤港澳大湾区涓涓流淌。这两大盛事非为时序上的偶然相接,而是广东“文化+”战略一盘棋中的巧妙落子。

它们共同绘就的,不仅是岭南文化特有品牌创新发展的生机图景,更是一种以文化赋能城市、协同湾区未来的具体实践,为如火如荼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深沉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文化新风总先从粤港澳大湾区吹向全国。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2024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2.5万亿元,约占全国1/6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日益壮大,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9150亿元,增长10.5%。

八月书香:从岭南“阅”界,到跨域“粤”介

“我们精心策划展陈内容,避免沦为文化大杂烩,并致力于将南国书香节升级为一种‘文明生态圈’,既聚焦行业交易,又注重商业效能,还要办成‘人民的节日’,成为国际文化展演生动的‘中国样本’。”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书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禹表示。这一理念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宗旨高度契合,两者都以实实在在的普惠性,让公众能够享受低门槛、高品质的文化消费。

今年,南国书香节在国际化道路上再进一步。23国参展创历史之最,企鹅兰登等国际巨头携2万种原版书进驻,使“图书交易”演变为多元文化展览的“文明共生”平台。借此良机,“粤字号”与国产原创优质出版物、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符号和中国叙事的立体面貌加速“走出去”;海外知名大咖和全球机构则带着有影响力的思考和作品“走进来”;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议题也日趋国际化,他们将目光投向人类共通的永恒命题。

风靡全球的《怦然心动》作者文德琳与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宋禹在跨文化交际中收获新的感动。

“现在大家已经更多地将南国书香节视为呈现多元文化产品、进行跨界文化交流的平台,而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销售渠道。”宋禹指出,将图书与科技、文创、非遗、美食、艺术、表演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的“文化+”方式,让南国书香节成为一个充满碰撞与惊喜的鲜活场域,织就一张非常缤纷、信息满满的“阅读地图”。50万种展销品构建起的消费“蓝海”,辅以图书全场6折、“你选书我买单”等惠民举措,与大众共飨盛宴。

尽管2025南国书香节主会场已落幕一月,但全国各地的分会场活动仍在持续搭建“粤读”的文化桥梁。在新疆喀什,“书香大巴扎”热潮正丰富着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广东援疆工作将推进全民阅读作为文化润疆的重要抓手,持续擦亮“广东悦读”品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场文化盛宴里,可以阅见各族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对文明的向往,以及对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孜孜以求。

2024年,全疆首个以声像阅读为特色的“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在喀什亮相。喀什市图书馆副馆长张诗杭介绍,该书吧迅速成为当地群众热门打卡地。今年8月,广东援疆推动该品牌扩展至疏附县、伽师县及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11间声像图书室也陆续在学校启用,标志着广东援疆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按下“加速键”。书吧内,水墨、书法等传统元素与VR、AI、朗读亭等现代声像设备相得益彰,阅读已成为集观影、听书、朗诵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距喀什“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不远处,坐落着由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援建的喀什书城岭南阅读空间。广绣、彩瓷、满洲窗等广东元素融入装潢,广东精品出版物、精品文创等整齐排列于橱窗。这里集合阅读、艺术、文创、图书销售、文化活动和轻餐饮等多功能,是粤喀两地文化交流的“新地标”。第二届新疆全民阅读大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全疆宣传文化系统代表前来观摩,学习广东推进文化润疆的经验,纷纷感慨“大开眼界”、“阅读与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结合得非常好”。

喀什“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建成后,各民族的孩子们前来阅读和“打卡”。(袁瀚/摄)

“我们以书香为纽带,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共同体’建设,更对接‘一带一路’知识共享网络,让书香赋能乡村振兴与科技兴国,使书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投影仪。”宋禹提到,透过南国书香节,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展示与交流窗口,希望这个品牌可以成为一个“文明转换器”,既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解码为世界语言,又把国际文化转码为中国表达。在他看来,当人与城、人与人、人与跨文化交际相遇,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收获新的成效与感动。

透过2025南国书香节,我们看到宏大叙事融入一本书、一次体验、一场对话之中。它用“全民阅读”的灯火,照亮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用多元化出版精品,讲述着兼具岭南韵味与世界视野的中国故事。最终,它让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语境中明白:真正的书香社会,不仅是读书人数的增长,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的激流中,仍然愿意守护思想深度、保持文明对话的自信与从容。

九月艺彩:精品美美与共,共筑人文湾区

同样的文化共振继续发生。当金色灯光铺满舞台,广州大剧院座无虚席,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以一场融汇传统与现代的音乐盛宴,正式拉开帷幕。9月16日至10月16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粤港澳大湾区11城联动举行。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会,正以艺术方式讲述“湾区共融”的深刻内涵。

开幕演出《湾区华章》主题交响音乐会由广州交响乐团演绎七首粤港澳大湾区原创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从创作手法到运用的音乐语汇各具特色,但都以鲜活的鼓点与乐声,描摹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景致之美、时代之兴与人文之盛。“大家在里面能够听到非常熟悉的广东音乐如《平湖秋月》《彩云追月》,以及《东方之珠》《七子之歌》等旋律和片段,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鲜明的文化印记。”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情怀与愿景在《湾区华章》音乐演出中涓涓流淌。

在七首清晰传递“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愿景相融”理念的作品中,交响乐《天穹之志:大湾华章》出自香港知名青年作曲家梁皓一之手。他告诉记者,该曲意在展现他这样一个“95后”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壮丽景象以及对它的特殊情怀——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有着前沿的生机盎然,以及经由多元化交织出的新深度与凝聚力。梁皓一表示,当时希望写出一首蕴含中华文化且能讲述湾区变化的作品,广州的沙面岛、深圳的高楼大厦给予他诸多灵感。

在梁皓一看来,中西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年来发展的缩影和特色。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在此安居乐业,也带来多样的海内外文化,这般包容共生的城市特质在深圳尤为明显。他希望大家在这曲作品中,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高耸入云”的气势、“流光溢彩”的气质和“永远向上看的视角”。这种“直插云霄”的建筑意象,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敢闯敢试、奋勇向前精神的生动体现。

本届艺术节规模空前,包含104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近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活动设计精心策划为五大板块,全方位覆盖各类艺术形式和文化需求。“艺汇湾区”剧目展演板块汇聚35部中外精品剧目,涵盖歌剧、舞剧、话剧、戏曲、音乐剧等多种舞台艺术门类。其中,国际剧目10个、国内(含港澳)剧目17个、广东省内剧目8个。多个国际剧目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重要的演出目的地。

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首度亮相深圳,上演国宝级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与《万尼亚舅舅》。希腊国家歌剧院第一次来华,在深圳献演经典歌剧《茶花女》。马修·伯恩版芭蕾舞剧《天鹅湖》时隔六年再临广州,连演五场,华南地区仅此一站。与此同时,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原创精品也正走向世界,如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携“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和“舞武融合”之美,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让世界听见“中国故事”、看见“文化上的大湾区”。

八方而来的明星和观众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增添热度。

本届艺术节重磅之作——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四世同堂》已登陆广州。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平民史诗”,再现老舍笔下抗战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的悲欢离合。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与主演段奕宏、邢佳栋多维参与本届艺术节,以舞台演出、艺术讲堂、主创见面会三重形式,“解锁”经典改编的艺术密码,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注入深厚历史底蕴与美学力量,起到链接传统与当代、北方与南方的作用。

此外,“艺韵和鸣”艺术讲堂邀请海内外艺术名家分享创作经验。“艺境共生”美术展览联动粤港澳三地美术馆。“艺美生活”惠民活动让高雅艺术走入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艺彩交辉”演艺交易板块致力于推动大湾区演艺贸易繁荣生态。通过邀请全民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这场“文化荟萃、全民共飨”的艺术盛宴,正与南国书香节一道,努力办成真正意义上“人民的节日”。

在引进高水平剧目的同时,本届艺术节推出“票务优惠+惠民演出+文旅联动”三重福利,希望吸引更多老百姓走进剧场。记者了解到,每个入选剧目提供不少于50张针对特定人群的免费票和不少于可售票的10%的低价票,部分演出低价惠民票比例超50%,票价最低至30元。观众在本届艺术节期间,凭粤港澳大湾区内所有剧场出售演艺门票,可享受广东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特展门票优惠(每张演出票可购两张优惠特展门票)。

无论是走进剧场感受舞台魅力、参与讲堂聆听艺术思考,还是奔赴见面会与名家互动,观众们都能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让经典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的坚定决心。本届艺术节还组织专业文艺院团和部分参演团体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学校、商圈、广场、公园、景区等公共区域,开展即兴“快闪”等户外演艺活动。

如,在广州,利用“白鹅潭大舞台”“二沙岛户外音乐季”等文化惠民品牌,为市民游客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这种创新联动,让艺术与生活不期而遇。正如《万尼亚舅舅》主演、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安德连科所言,未来必将有更多国际剧目、节展、盛会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因为这里的未来“充满想象”。

11城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接力”正在持续书写。

当书香穿越山海,当艺术奏响和鸣,粤港澳大湾区全力加载的,非仅一波文化浪潮,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人文基建”。从这里出发,“充满想象”的不只是艺术形式,更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用文化认同书写未来的无限可能。

(活动方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冯思颖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