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铁安全“号脉”!杭深线惠阳高铁站“钢轨医生”深夜“问诊”

读特新闻记者 黄力雯 通讯员 付小芳
09-14 20:4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繁忙的暑期刚刚落幕,初秋的深夜依旧闷热难耐。在杭深线惠阳高铁站站场,邹阳正带领着工区职工,准备为钢轨“号脉”。

繁忙的暑期刚刚落幕,初秋的深夜依旧闷热难耐。在杭深线惠阳高铁站站场,邹阳正带领着工区职工,准备为钢轨“号脉”。

治病先“看病”:精准探伤,守护安全

要治病,先看病。只见邹阳缓缓推动钢轨探伤仪,眼睛紧紧盯着探伤仪显示屏上跳动的波形,仔细聆听报警声音,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医生正用听诊器探究患者的病情。“钢轨斜裂纹伤损整治是集团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段里高度重视,带领车间部署了专项实施方案,我们必须加快整治。”邹阳话语中充满干劲。

与钢轨相伴近13年,在邹阳心中,坚硬的轨道就如同自己悉心照料的花草。要想花草常青,就得及时捉虫、摘除病害叶片。而对于钢轨,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借助探伤仪等工具,精准剖析其“健康”状况。

“探伤仪就是我们的‘透视眼’,仅凭肉眼无法观测到钢轨内部或表面细微的变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钢轨来说,任何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必须借助仪器等工具获取准确信息,从而精准判断钢轨是否‘健康’。”   邹阳认真地说,“工具可以不顺手,但仪器不能失准,探伤仪就是我们的‘尺’,准头不对,后续工作就全白费了。”

现场调查是钢轨维护的首道防线。探伤工们从线路几何尺寸、轨道结构类型、扣件类型、设计与实际锁定轨温,还有作业区段平、纵断面线形等方面,构建出一张多维度的钢轨基础数据网。这张“网”织得越密,对钢轨性状了解就越透彻,就能更好地把安全隐患隔绝在“网”外。

望闻问切:全方位守护钢轨“健康”

在钢轨探伤工作中,“望闻问切”是邹阳和工友们熟练掌握的四项本领。

“望”,即精准调查、全程监控。邹阳和同事们通过仔细观察钢轨表面,不放过任何一处异常。同时,借助探伤仪这一“透视眼”,获取钢轨内部的信息。他们严格按照要求调试仪器,做好日常养护和检测,确保探伤仪的准确性。通过构建多维度的钢轨基础数据网,对钢轨的性状进行全面了解,为精准探伤提供有力支持。

“闻”,则是优化预警,重点标记。深夜中,仪器的报警声格外清晰。每当报警声响起,邹阳会立即倒车查看数据。一旦发现钢轨探测仪上显示异常波形,他会迅速确定出波通道,观察波形位移量及显示的数据信息,在钢轨上精准确定伤损位置。根据仪器显示的深度和轨面状态判定伤损大小,并立即在工探本上记录下线路里程处所、伤损大小,按轻重缓急进行处理,形成对伤损处的反复监控,直至伤损整治消除闭环。

“问”,意味着互联互通、紧密联动。在收到线路车间和综维车间发出的换轨配合通知单后,邹阳会及时和相关工区沟通作业里程、新焊焊头的数量、人员数量及所需工机具,积极配合线路车间做好新焊焊头的验收及复探工作。在他严谨细致地把关下,54次插入焊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为线路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切”,就是深入剖析,标准整治。在工区办公室,邹阳的电脑里整齐罗列着各项检查记录。他解释道:“探伤工作极具针对性,同时也是一个持续性、周期性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能孤立任何一个数据,更不能盲目下结论。必须根据季节气温变化以及轨件结构,对钢轨伤损进行分级和处理。对重点处所采取增加探伤遍数,做好伤损跟踪记录,预防断轨事故的发生。”在实践中,邹阳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对伤损的位置、出波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快速有效地识别和判定伤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黄力雯 通讯员 付小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