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超过40倍!这样的鞋,你敢买吗?
法治日报
2021-09-22 17:54

钩子一反,倾家荡产?

近日,话题#1599元球鞋最高炒至69999元#登上热搜第一。

据报道,在某交易平台上,刚上市不久的进口球鞋“闪电倒钩”,原价1599元,已经被炒到2万元左右,最高甚至达到69999元,溢价超过40倍!

9月21日,得物App官方微博发布《关于“AJ1闪电倒钩三方联名款”价格波动说明》。说明中提到,经核查,此次网传“闪电倒钩”价格69999元为某卖家个人所设置出价,且该价格下并无买家成交。鉴于目前此商品价格仍存在波动,因此平台已做下架处理。

价格动辄被抬高到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已不是“炒物圈”第一次引发争议。

从球鞋到服饰再到玩具,时下“万物皆可炒”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只要符合“新、奇、特”等特征,任意商品都可以被拿来炒作一番,不少年轻人在所谓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涨幅的诱惑下进场,期望通过“炒物”一夜暴富,殊不知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韭菜”。

关于“炒鞋”,这些问题需要了解!

Q1、“炒鞋”是否违法?

《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

(一)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

(四)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五)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六)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

(七)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八)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

简单来说,虽然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是如果供需和价格系人为哄抬、营销造势而生,且愈演愈烈,则有必要考虑背后“哄抬”主体的法律责任,平台或商家哄抬物价的行为有可能涉及价格违法行为。

Q2、“炒鞋”背后有哪些法律风险?

“炒鞋”行为背后隐藏诸多法律风险,消费者须谨慎对待。比如,有的卖家欺骗消费者,夸大某个商品的价值,把非限量款鞋说成限量款,这种行为涉嫌虚假宣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有的卖家以“炒鞋”为名,在收到钱后不发货,而交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卖家的真实身份,这种行为构成合同违约,需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还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还有的卖家打着“正品”口号销售假货,这种知假售假的行为构成欺诈,需承担“退一赔三”的法律责任;此外,售假通常还涉及商标侵权,还需要向商标权利人承担侵权责任。不难发现,“炒鞋”不仅抬高了商品价格,还将风险带给了消费者。

Q3、如何刹住“炒鞋”之风?

早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简报。简报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业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对此,有关监管部门应当认识到盲目炒物带来的风险并加以引导,避免市场泡沫破裂造成不良影响;相关企业不应推波助澜开展饥饿营销,应承担起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销售平台也应有所行动,不要成为“炒物者”的“帮凶”,不给“投机者”可乘之机;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应看清资本游戏的套路,不要总抱着短期致富的投机心态,可能有人靠“炒”创造了“暴富神话”,但这些人暴富离场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亏损。

不要以为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个,炒作泡沫终将破裂,踏实奋斗才能带来收获!

编辑 郑双喜 审核 刘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