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洪向华 于欢
2023-08-08 09:05






提要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强调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第二个结合”从历史中走来,它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已成为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必将有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二个结合”摆脱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为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两者之间的结合从自发走向自觉,进而焕发出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进而言之,“第二个结合”具有高度的理论原创性,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对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1

“第二个结合”深化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种“贯通”与“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需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资源,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紧密融通,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耀眼光彩。

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第二个结合”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质言之,“第二个结合”不仅充分彰显了文化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的价值,更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独到优势;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涵的新概括,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拓展。

2

“第二个结合”赓续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根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强调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第二个结合”从历史中走来,它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已成为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必将有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从大历史观维度看,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统领,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之论断源于传统文化“民为邦本”观点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实事求是”则赋予《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以时代价值。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同时,从《诗经·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引申出的“小康社会”构建,体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潮头,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系统梳理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通过征引《论语》《孟子》《礼记》《史记》等文献中的古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谈历史担当时用“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谈斗争精神时用“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谈政治本色时用“不私,而天下自公”、谈自我革命时用“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等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为“民族基因”“文化血脉”“精神标识”,坚持在“守正”中实现“创新”,着力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

“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新时代新征程,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探究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路,解决马克思主义由外入内、扎根中国的问题,必须在“转化”和“发展”上开新路。

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当代中国的创新实践需要出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核心价值、道德精髓和人文精神,做好“十个准确把握”,即准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准确把握文化本质属性、准确把握文化根本作用、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准确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智慧、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演进趋势。以“十个准确把握”为实践依据,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凸显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继续将“第二个结合”落实、落小、落细,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稳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持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才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谱写中华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篇章。

4

“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第二个结合”是打开理解新时代中国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双慧眼,是读懂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做好“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关注全人类前途命运,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战略眼光,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世界历史等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以和为贵”等理念相结合,生成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大论断,彰显出“命运与共”的指向,这是一种“惠己”与“达人”融会贯通的发展理念,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显示了强烈的现代意识以及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时代问题的使命感。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地要求构建一种以“第二个结合”为思想基础的新型文明形态,着力打破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以对抗、异化和片面发展为特征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既推动中华民族正确把握时代境遇和历史进程,又提供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历史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指导中华民族锚定发展方向,并在实践中实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能动超越,以此突显中华文明的“现代维度”,在“返本开新”的意义上不断引领和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

【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于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

(原标题《“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