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从世界历史进程中,读懂党的百年奋斗史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及人民论坛网
2022-05-24 1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一判断为总结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确立了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核心是将中国共产党置入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五百年世界史的大潮流中,洞悉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开创未来提供行动指南。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赵可金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历史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更多精彩观点,一起来看。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环顾世界,近代以来的世界史是一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然而,受不同历史传统、基本国情、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呈现多样化的景观,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路,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各有其特点。即便是在同属于西方文明的欧美发达国家内部,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路径、重点和次序也各不相同,展现了不同的国家风格与民族特色。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危机、民族危亡和人民危难的最危险时刻,如何通过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面临的战略课题。不同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通过农民起义、维新变法、革命运动等方式,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却始终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经过三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道路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一直是决定党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有过痛苦的经历和失败的教训,接受过血和火的考验。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与一些国家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之基和力量之源。

二是明确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一切事业的领导。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尤其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是否能够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力挽狂澜的民族复兴使命,是决定各国现代化成败的重要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主要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是自下而上发生的,首先在经济和社会内部产生了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而后形成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资产阶级政党,最终形成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牺牲无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现代化道路。这导致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都伴随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冲突甚至战争,归根到底因其是片面的现代化而不是全面的现代化。它完全站在资本立场上,将包括劳动在内的其他社会力量都纳入到资本主导的现代化社会秩序中来,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行径。

相比之下,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坚持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坚持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也重视先富带动后富,致力于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走出了一条并联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调整结构、平衡比例,在本质上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统一。因此,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治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关键原因。

三是释放发展动力,坚持内外结合、相互促进的现代化动力机制。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发育得很不充分。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内生型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动力既不是仅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推动力,也不同于拉美、非洲、中东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生型现代化道路,不是片面依靠来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外部拉动力。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和霸权对抗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条件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内外结合的现代化。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死路一条,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也是死路一条,需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和坚持开放包容结合起来,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又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积极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表明:“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世界是统一的,也是多样的。自人类社会诞生起,世界文明就呈现多样性的景观。如何看待世界上的诸多文明,如何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文明观的核心内容。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超大规模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儒释道圆融互济的文化,注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帝国形成了中原强大、四夷落后的朝贡体系,且内部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社稷社会为载体、以中华世俗伦理文化为主轴的稳定共同体,发育出了一整套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体系和独特的天下观,保持了绵延千年的独特景观。

自晚清以降,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和全球性扩张,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呈现落后态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直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东西方文明体系发生正面碰撞,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强有力的挤压,打破了中华传统天下观及其主导下的华夷秩序,讲究礼仪道德的天朝失去了往日“协和万邦”“宾服蛮荒”的威严,打破了“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的政治神话,传统的封建文化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冲击,夷夏观反映的民族虚骄意识与狭隘的世界方域观在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被击得粉碎,中国的文明观经历了深刻的蜕变。

面对此情此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高度,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对中国的未来社会理想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在认识上越来越清晰,逐步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最初,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建设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是一个涵盖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中国民族要有志气,“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等问题,其围绕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文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认识越来越深化,从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到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逐步将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强调“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得出结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显然,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文明观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态,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方案。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无论是一个人、一个政党,还是一个国家,都不能忘了本,不能丢了根。“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进步而努力。无论到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人都不能忘了本根,要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写在自己事业的旗帜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这个问题上理直气壮、旗帜鲜明,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政治本色。毫无疑问,确立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态势,对于振奋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信心和提升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孕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厚土壤,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和弘扬好。与欧美发达国家强调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中华文明强调集体本位、家国情怀和天下观念,强调民胞物与和天人合一。这一基本道统为中华文明发展设定了基本的发展轨道,任何政党和社会力量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过程中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国情。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的民族底色。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文明形态,不仅在继承古老中国智慧的基础上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复兴之路”,而且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基础上找到了走出近代以来西方权力政治文化丛林的“文艺复兴之路”,走上了持久和平、包容互鉴的文明交流对话之路,有着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是坚持胸怀天下,提出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新方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一个目光狭隘、思想保守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天下为己任,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在马克思“做世界公民,为人类工作”的高尚情怀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毛泽东同志曾说:“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他曾经豪迈地讴歌“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将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案,更是对此种家国情怀、大道天下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人类关怀的时代特色。因此,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对既有文明形态的挑战,而是在既有文明形态上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对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有着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近代以来,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一直是一个理论难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政治独立,但始终没有成功走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有些国家甚至在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化经验的过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世界日益严重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如何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发展鸿沟,实现全球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解决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

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遇到了挫折,从根本上与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封闭僵化的苏联模式密切相关。苏联模式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俄国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一切代价加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发展模式。在苏联模式的思维方式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时刻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险,因此必须在适应国内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同时,在体制上实行全盘集体化,建立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把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通过计划的手段集中起来,将自己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隔绝开来,独立建设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如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经济在一个时期内高速增长,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和缺陷,特别是受到资源的硬约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一旦可利用的资源达到极限,弊端便会明显暴露,越是小国该问题暴露得越早,比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因此,人们看到,由于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挫折是普遍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遇到了这一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相比之下,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复兴,而且在步入21世纪后越来越具有生命力?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那就是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深有感触地说道:“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列宁曾经作过概括,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利用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很明显,列宁的意思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嫁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母体之上,并学会从资本主义肌体上获得营养,来促进社会主义因素从襁褓中慢慢发育成熟,瓜熟蒂落。不幸的是,由于列宁过早逝世,斯大林全面否定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无疑割断了作为“胎儿”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母体的“脐带”,结果造成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失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汲取苏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成功之路。因此,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表明,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世界资本主义对接在一起,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从“资本主义肌体”上获取营养,只有这样,落后国家才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出一条成功的现代化道路。落后国家只有嫁接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种跨越,这是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反复印证的结论。显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镜鉴。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因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对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已成为左右大变局前进方向的重要力量,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战略定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编辑 杨茜雅 审核 刘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