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地”迎来春天,深圳龙岗区宝龙街道同心社区加强城市边缘区域城中村治理
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谢珊
2022-05-24 08:01

龙岗区宝龙街道同心社区市容环境不断提升。

城中村内归龙岗区管,但村门前的路归坪山区管;村里一道铁栅栏,这边的楼是龙岗区的,那边的是坪山区的;楼里注册的企业有的是龙岗区的,有的是坪山区的……这些“奇怪”的现象发生在位于龙岗区与坪山区交界处的同心社区牛伴岭片区。

地理位置偏僻,加之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基本转让,给牛伴岭这片“外卖地”的治理带来了巨大困难。近年来,宝龙街道和同心社区下定决心,坚持问题导向,从提升片区环境入手,治“违”、治“脏”、治“堵”、治“乱”、治“污”,让牛伴岭的居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感觉天都亮了不少”

“以前那些电线横七竖八地乱拉,密密麻麻,在巷子里骑自行车真担心会被割到脖子。清理掉后,感觉天都亮了不少。”在牛伴岭开公司的曾女士说,今年2月至3月,街道和社区集中整治“三线”,让她这个20年的老居民重新看清了自己居住的村子。

牛伴岭是一个由自然村发展来的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既没有物业管理、也没有居民自治,业主与二房东只管自扫门前雪,乱象频出。以电视线、电话线、宽带线这3种弱电线的管理为例,来一个租户拉3根线,退租后一剪了事,垂到空中都没人管。长期如此,越来越多的线“盘丝”缠绕、纵横交错,像漫天的“蜘蛛网”,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村内违章私拉乱接线路、不按规范安装入户线缆、架空管线走向无序、线杆松散垮落等突出问题,宝龙街道与同心社区开展集中整治,统一对线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序规整和提升改造。今年2月16日,牛伴岭“三线下地”工程全面启动。两天时间清理废旧“三线”1.5吨,随后又耗时两周完善了地下线路的铺设和入户工作,最后在24小时之内完成了近500户居民的网络平移工作。

“好像一夜之间,牛伴岭就变得清清爽爽。”曾女士说。

“还是要靠党组织”

实际上,牛伴岭的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2017年起,同心社区工作站副站长刘仙华挂点牛伴岭。与他一起的,还有来自宝龙街道职能部门、驻街单位、社区、居民小组的10余名党员,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临时党支部,由街道的一名科级干部任支部第一书记,刘仙华任支部书记。

“推进牛伴岭外卖地整治过程中,遇到不少阻力。清理违建、道路施工,这些工作都会影响部分业主利益,不配合的现象很常见。但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对群众有益的,是符合大多数居民利益的,所以必须坚持。”刘仙华说。

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深入居民家中沟通交流,拉家常、讲政策、谈发展、谋未来,为居民答疑解惑,引导广大居民理解和支持小区整治提升工作。遇到管理权属不清、困难棘手的问题时,党员们主动接手,冲在最前。临时党支部还开展多方联动,将居民小组、企业、学校、辖区居民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驻”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急难愁盼”入手。消防通道打通了,火灾安全隐患大大降低;雨污分流实现了,暴雨天不再积水;地面硬化黑化完成了,破破烂烂的路变了样;乱张贴乱堆放不见了,村里的路都宽了不少……这片外卖地仿佛迎来了春天。群众看在眼里、服在心里,越来越多的业主、房东、租客主动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

就在记者在牛伴岭采访时,一位业主主动来找刘仙华讨论引入停车系统涉及的收费问题,还反映了门禁系统施工造成的一块玻璃的损失,刘仙华一一记下。这位居民说:“有困难,有问题,还是要靠党组织。”

【读特新闻+】

4个座位的“暖蜂驿站”

同心社区充分调动资源提升基层治理

宝龙街道岗德路边人人购物广场入口处的华莱士快餐店并不大,却专门留出4个座位给来往奔波的外卖小哥们,成为同心社区里一个很特别的“暖蜂驿站”。“小哥们累了可以来歇歇脚,店里还免费提供软饮。”人人购物广场同乐店店长陈康佑说。

人人购物广场是同心社区里最大的商场,也是辐射周围4个社区的重要商超,平时十分热闹。去年12月31日,同心社区挂牌成立了第一批暖蜂商铺,人人购物广场里包括华莱士快餐厅在内的两家商铺立即响应,不仅免费提供场地设置暖蜂驿站,还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实惠的“暖蜂爱心套餐”,让他们能以实惠的价格吃饱吃好。

陈康佑告诉记者,这个设在社区最热闹的地方的“暖蜂驿站”虽然只有4个座位,却是很多外卖小哥经常路过的地方。“累了来歇一歇,热了来凉快一下,哪怕只是坐一下,店员也会送上一杯饮品。”

据了解,岗德路两边商业业态丰富,更多商铺正在加入“暖蜂”行动,共同打造“暖蜂一条街”。“社区不仅在生活上关爱辖区新就业群体,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人员说,同心社区开展了“同心合伙人”党建品牌创建活动,问需于“蜂”,请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发现问题、提出诉求,共同加入到社区的建设中。

阳和世居:两百年古屋传承朴实家训

阳和世居坐落在龙岗区宝龙街道同心社区阳和路与岗德路交会处,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建于清朝(1808年),已有超过210年历史。古老的围屋上演过人间沧桑、见证过革命抗争,现在则作为同心社区阳和浪居民小组黄氏家族的祠堂传承祖训,同时也是龙岗红色地图上一个特色打卡点。

阳和世居理事会会长黄谷浓带着记者参观了这座古围屋。建筑整体布局为三堂两横四角楼一望楼带走马廊,面阔55米,进深65米,占地面积3575平方米,土木结构,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坚固厚实的高大外墙、工艺精湛的透雕龙雀替、穿梭于东西围屋之间的走马廊、巍然屹立在角落的三层角楼,以及主体木质大梁,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历百年风雨而不腐不倒。20多年前,后人填平了客家围湖前“标配”的月池,形成一个开阔的小广场,种上一株榕树,“当年只有碗口粗的小树,现在已经枝繁叶茂。旁边小学的孩子们喜欢在树下嬉戏,一放学这里就非常热闹。”

堂屋的墙上挂着“内外八句”和“百字家训”。黄谷浓介绍说,“内八句”讲家族发端的历史,“外八句”是祖先对后人的期待。“内外八句是祖训,更是‘暗号’。黄氏家族的人不论到世界哪个角落,只要背得出内外八句,就能得到当地同族人的资助。”

房子的正面和角楼上,有一个个枪眼和望窗,这是当年围屋主人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到了抗战时期,东江纵队的服装厂、伤病员的医疗基地以及交通联络站都设在这里,后来还成为中共地下党坪山地区的领导机关与惠阳县委的联络点。据介绍,当时几乎全村人都参加了抗日斗争,主动保护革命战士和共产党员。

繁盛的家族、艰苦的岁月都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阳和世居归于平静,但后人依然将老屋作为心之归属。不论是围屋的修葺,还是社区的管理,都是一呼百应。为了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同心社区则将阳和世居打造成集客家文化、文物保护点于一体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以之为载体,弘扬正能量,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与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活动平台。

(原标题《“外卖地”迎来春天 龙岗区宝龙街道同心社区加强城市边缘区域城中村治理》)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谢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