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真实而震撼!《大转折》讲述粤赣湘边纵队革命历史
读特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2019-07-10 19:06

7月10日,《大转折 深圳1949》首发大会在龙华弓村召开。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新书首发仪式。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七十周年,不少来自深圳市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的耄耋老兵重聚现场,他们身着军装、胸佩勋章场面隆重而令人动容。《大转折》由深圳作家张黎明历时两年时间,采访了一批老革命、老战士,倾听他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写就。该书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也是一部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非虚构的群像式作品。

数年如一日实地探访

东纵“二代”走入历史深处

1979年,张黎明回到故乡深圳,成为了深圳特区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的父母曾是东江纵队的老革命,血液中的红色基因让她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产生了极大的使命感。在资料的收集和研读过程中,“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让张黎明意难平,她说:“我越来越想了解父母那一辈人的思想和精神,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开始理解他们的战友情,理解了他们革命的理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在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留下的武装小分队及复员人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革命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3年解放战争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重重围剿,建立了拥有4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粤赣湘边纵队在安墩成立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一起,解放了闽西南和粤东广大地区,建立了纵横千里的解放区,胜利完成了建立解放广东战略基地的任务。接着,配合南下的野战军,追歼残敌,解放广东全境,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张黎明始终忘不了这段历史,数年如一日实地踏访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战斗过的地方,探访老兵,所听所见所感使她走入历史深处。由此,十多年来她先后出版了《记忆的刻度——东纵的抗战岁月》《解码边纵——粤赣湘边纵队口述史》《血脉中华:抗战烽火中的罗氏人家》《血脉:烽火罗氏》等一系列反映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历史和人物的图书。

视角对准大历史中的深圳

她说“做好串线的人”

两万多公里,横跨三省的实地寻访和调查获得的成书史料和口述资料,并非易事。“有一位80多岁的老战士执意要为我们做向导,去那些曾经战斗过的、如今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的苦地方”。不仅如此,关于史实的非虚构写作,让张黎明“严苛地”对比浩瀚而纷繁的史料,考证其中在时间与细节上的差别。“我是一个串线的人”,她不仅要连接历史发生的逻辑,还要将老一代人亲口说出的细节鲜活呈现。

多年对东纵边纵的研究让她积累了庞大的一手资料,而此番《大转折》将地域视角对准深圳,以小切口、微视角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以客观、真实的叙述展现1949年深圳历史大转折中的变化与呼唤,挖掘与还原这个特殊年份的深圳历史,展现深圳独特的战略地位。

有史料有故事

革命精神在细微透视之中愈显光芒

书中,张黎明果断地把宏大叙事与细微透视统一于一体,通过“乱世众生”“绝地反击”“择木而栖”“报国之心”“破局寻道”“水到渠成”六章结构,以丰富的史料和人物故事生动还原了1949年深圳大时代的风云历史。

在她的笔下,东纵历史、粤赣湘边纵队历史、九龙关起义历史等都自有人生百态、千种选择、万般悲喜。书中记述的有英勇机智的共产党交通总站站长罗许月与她的战友,有穿草鞋的共产党员宝安县县长黄永光, 有著名画家黄永玉,有达德女生关汉芝,有九龙关的“护产小组”等等均生动而真实。

采访的最后,张黎明特别提到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认识的一位90岁老兵,他告诉张黎明:“我们一百多个老战士都填了遗体捐赠协议,我们没有剩下多少东西了,这些也许对医学有点用。”这样的情怀,让张黎明铭记至今,红了眼眶。“这辈人的在世者越来越少,最年轻的也八十多了”,亲历者正在老去和消逝,张黎明希望以自己炽热之心和不辍之笔,勾勒出历史背影中那些闪光的轮廓。


作者简介

张黎明,祖籍深圳,1979年返乡,1986年任职于深圳文艺创作室。主要作品有《猫低》《浮绳》《走出边缘》《阿木夫人》《猴年七月》《妈妈也9岁》《濒临绝种的人》《记忆的刻度——东纵的抗战岁月》等,均不离深圳父老及水土,不敢忘宗祖忘血脉。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