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专稿 | 常住人口数剧增,深圳“七普”数据意味着什么?

钟若愚

2021-05-17 19:59

摘要

 

(本文约2700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深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深圳常住人口数达到1756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常住人口数据直接影响一国或一个区域人均GDP、人均社消、基本公共服务人均财政投入等众多重要人均指标。“七普”数据发布后,相关部门将按照更为符合实际的深圳常住人口数据,来测算深圳的公共服务资源需求,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十四五”甚至更长时间内,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关注焦点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深圳常住人口数据

为何一年“暴涨”400万

“七普”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数达到1756万人,若与全国省份相比,深圳的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超过天津(1386.6万)等5个省(区、市),接近北京(2189.3万)。从广东省内来看,人口居前五位的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湛江)合计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 50.14%,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市依次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七普”公布的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数1756万,相较2019年统计部门给出的深圳年末常住人口数1343.88万,增加了412.1万人,而2019年末比2018年末(1302.66万)仅增长41.2万人。该数据大幅提升,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人口普查十年进行一次,其余非普查年度的人口统计数据是经抽样调查推算得到的,因而存在一定误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口统计与GDP一样实施“下算一级”的统计制度,非普查年度统计口径公布的深圳常住人口数据要上报并经国家、省级数据的综合平衡,统计常住人口口径往往偏小。接下来,统计部门还会根据“七普”人口数据,对“六普”至“七普”期间非普查年度的人口数据进行修正后重新发布。

“七普”数据更为准确地反映了深圳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七普”的统计调查方法来看,首次采取全面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使用智能手机采集数据,并广泛应用部门行政记录。同时推进大数据在普查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普查数据采集处理效能。

此外,相比此前的一个较大变化是,人口普查员采集的人口数据将通过移动数据采集终端直接上报国家汇总统计,不再通过省平衡后转报,因此七普的常住人口数与实际常住人口数较为吻合

深圳人口密度全国居首

公共服务资源面临挑战

根据“七普”常住人口数据,按城市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计算,深圳目前常住人口密度已达8791人/平方公里,高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超过东京(6426)、伦敦(5644)。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密度过高导致资源环境承压的同时,深圳人口与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深圳各区人口数据。读特融媒实验室胡鑫制图)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从医疗服务人均资源来看,2019年末全市每千人医生数3.0人,每千人病床数3.8床,远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如果根据“七普”常住人口最新数据和医疗资源增长情况来估计,2020年末全市千人医生数估计约为2.5人,每千人病床数估计约为3.2床。

二是随着学位需求的快速增长,基础教育学位紧张状况突出。从学位资源供给来看,目前深圳学位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但公办学位供给明显不足。深圳小学平均班额偏大,目前接近50人,超过国家规定的45人,也远高于广州的40人、上海的39人和北京的35人;普通高中平均班额45人,远高于北京的31人、上海的34人,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差距较大。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也较为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在原特区内外分布不平衡。

三是居民住房保障的供应总量仍有不足。“十三五”期间深圳户籍人口总量快速增加,从2015年底约370万户籍人口增长到2020年底约600万人,户籍家庭住房保障需求缺口较大,公租房和安居房轮候总家庭户数超过40万户,轮候时间较长。

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在为深圳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公共服务资源带来挑战。常住人口尤其是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家庭养老、医疗待遇、子女入学等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是深圳“十四五”期间和未来需要着力破解的问题。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可探索“0-3岁托育券”

自2016年正式实施“全面二孩”以来,深圳人口出生率由2015年的19.64‰增至2017年的25.45‰,2018年后开始出现回落。“十四五”时期深圳人口出生人数和出生率的变化,将是涉及深圳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问题。

尽管目前深圳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稳定可控,但多重因素制约下,“全面二孩”不敢生、不愿生等问题依然凸显,缺乏相对宽松的人口生产环境很可能对深圳未来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考虑到未来5-10年间全国将步入人口增长拐点,深圳若没有一定的人口自生能力,“十四五”后很可能会面临外来人口迁入动能失速造成的人口急剧老龄化局面。

(深圳常住人口年龄构成。读特融媒实验室胡鑫制图)

深圳未来应从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出发,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全面二孩”的政策配套体系,完善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加大社会引导,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

加大对0-3岁子女托育服务的投入支持力度。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0-3岁儿童入托入园率仅4.1%,而当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非但不能缓解托育需求,反而加剧父母养育负担。针对该问题,深圳可考虑探索“0-3岁托育券”试点工作,向适龄儿童家庭发放“托育券”,家庭用“托育券”向社会机构购买托育服务,社会机构持券到政府财政部门兑现。按照“政府保基础、市场供高端”的政策导向,引导扩大0-3岁托育服务供给。

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一是建议利用特区立法权,制定和修订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相关地方性法规,构建民生“七有”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设立家庭育儿养老优秀家风发展基金,强化良好家风对育儿养老的支撑作用。三是关注困难老年人的政策支持力度,关爱流动人口家庭,有效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破解资源供给难题

与大湾区城市共享共建

应对人口问题,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人口预测预报工作机制,依托人口基础信息库,将分散在教育、民政、统计、卫生等不同部门的人口信息和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深化人口大数据分析,建立人口与各领域数据实时共享机制,准确分析、预测人口走向,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人口管理精细化水平。

此外,政府部门应按照更符合实际的常住人口数据,来测算需求并提升深圳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全市统筹力度,实现深圳人口“稳规模、优结构”的目标。着眼群众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破解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约束难题,还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机制,与周边城市共建共享,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格局,促进大湾区内交通全面对接和发展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配套完善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区域一体化制度,适度引导公共服务资源需求向周边城市疏解。

编辑 严偲偲  策划统筹 刁瑜文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陈建中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