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引进的“寻迹华夏——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正在宝安1990精彩呈现。据悉,该展览由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汇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20余家文博考古机构共200余件文物图像,展示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让观众深刻感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文明实证:解码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脉络
展览以“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为核心叙事,精选牛河梁、凌家滩、良渚、石家河、陶寺、石峁、二里头等十余处关键遗址考古成果,主要通过“孕育——古国文明的初成”“绽放——古国文明的发展”“传承——王朝时代的开始”三大篇章,系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演进脉络。其中凌家滩玉龙、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华第一凤”“中华第一爵”等镇馆之宝的高清图像集中亮相,配合各考古遗址图像,生动诠释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层密码。展览精选彩绘蟠龙纹陶盘、玉龙、乳钉纹铜爵等10余件重量级文物高清图片,利用立体展板,将文物图片转化为等比例立体模型。观众可近距离观察玉器纹饰的细腻雕工、青铜乳钉纹的立体层次。
展厅公共空间特别设计“文明飞书墙”,观众不仅可在此“一站式”一览各文化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直观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还可免费领取文明主题明信片,收集玉龙、玉凤、玉鹰等特色文物印章,实现“一墙纵览五千年,一指触碰跨时空”的沉浸式文明溯源体验。
为突破传统图片展“平面化、静态化”的固有模式,展览以“专业讲解、文创赋能、深度互动”为理念,精心配套展陈融入石家河、仰韶等文化元素的手工创意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配备了由专业培训的宝安文博志愿者提供的定点讲解服务。志愿者们不仅提供定时轮班的深入导览,更可根据观众兴趣点进行个性化解读,通过生动鲜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文物图像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并设置互动交流与趣味问答环节,打造“可触、可感、可交互”的沉浸式观展场景,让文物图像“活”起来、历史故事“动”起来。
教育联动:打造全民参与的文明课堂
展览突破传统观展模式,构建“学术赋能+沉浸体验+创意实践”三维教育体系,打造覆盖全年龄段的文明探索之旅。
展览期间,主办方邀请湖北省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莅临宝安,分别作题为“玉耀长江——石家河城址与玉器”“中华密钥:文明探源中的仰韶文化”的专题讲座。
据悉,接下来,主办方还将邀请权威学者,围绕“石峁遗址、井头山遗址”等主题,以“线上直播+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部分听众还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徐明明老师及其非遗创客团队的指导下,参与“石家河陶玉之旅”与“指尖绘彩陶”研学手工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石家河陶器与仰韶彩陶纹饰魅力,完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展览现场还推出集深度阅读区、影音播放区、互动体验站于一体的“文明探源学习体验中心”,构建“知识获取-实践操作-创意表达”的全链条文化体验。市民可阅读中华文明探源相关书籍,观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系列讲座,体验探源宝盒考古互动教具和文图拼图,参与“探源宝盒——创意设计工坊与文物秘语戏剧寻宝”等配套教育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深入理解中华文明。
薪火相传:开启暑期多维研学探索营
为深化展览教育功能,值暑期来临之际,活动主办方特别推出“寻古探今:穿梭文明与科技时空——2025年宝安博物馆研学夏令营”。通过“学术引领+创意实践+科技融合”模式,宝博夏令营设计12期主题研学课程,覆盖“史前文明探索”与“现代科技体验”两大维度,涉及“仰韶彩陶·史前纹样冰箱贴DIY、红山玉龙·神韵再造体验活动、探源纹饰·古玉配饰雕刻体验活动、文明印记·探源文物手账创作营、“金”彩智造·科技赋能金箔画体验工坊、智能未来·声控机器人DIY、机械奥秘·齿轮转动模型制作体验”等研学内容,以考古实证为根基,以创新表达为翅膀,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研学夏令营结营时,还将精选部分学员作品在展厅巡展,并颁发“文明传承小使者”证书。
未来,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将持续探索“展览+教育+工坊”的多元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期待更多观众走进展厅,触摸文明脉络,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共同书写华夏文明的新篇章。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汤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