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以下简称劳务工博物馆)“时空绘廊”创意空间正式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家长和小朋友们前来参观、拍照打卡。这次劳务工博物馆“时空绘廊”创意空间打造,通过博物馆外墙面与地面的联动彩绘,将劳务工历史、城市发展史转化成了可触摸的城市发展“时空画卷”,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城市空间再造的又一创新案例。
漫步博物馆外墙,一幅长达30米的彩绘引人驻足:左侧是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企业厂房原址与永兴桥等历史地标,右侧则跃动着湾区书城、滨海艺术中心等新城区文化地标,中间由一列“高铁追梦号”贯穿。据设计团队介绍,墙绘以“相机拍摄”为线索,用12处地标串联深圳40年发展,“就像一帧帧电影胶片,劳务工既是见证者也是主角”。
市民黄女士90年代来深圳,是一位见证深圳发展的来深建设者,今天带着女儿参观劳务工博物馆,她指着墙角的炮仗花秋千和慵懒的猫咪彩绘说道,“最打动人的是细节!空间打造生动、活泼,能让小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深圳的发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空间里生活化元素与顶部的“劳博”标识相映成趣,呼应了博物馆“劳务工之家”的定位。而地面配套彩绘“劳务工精神航海图”则以波浪线条引导参观,与墙面形成“纵横叙事”。参观者行走其间,仿佛翻阅一部立体的城市奋斗史。
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是由深圳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旧址改造而成的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其场地前身是上屋热线圈厂,于1978年成立,2008年改造为劳务工博物馆,场馆通过艺术设计强化其“平民丰碑”的属性。“时空绘廊”创意空间,特意融入了旧厂房铁窗、生产场景等元素,“让建筑本身成为展品!”宝安博物馆负责人表示。
作为深圳市红色旅游景区,劳务工博物馆近年来持续创新表达方式,不断满足市民需求,打造了“博享非遗”、“劳务工大讲堂”、“劳博文化夜校”和“打工文学展”等品牌活动,劳务工博物馆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基地,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三级博物馆”,2025年“打工文学展”巡展项目获省级平台认证,社会影响力辐射粤港澳大湾区。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