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宝安区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启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彭艳艳 杨达志 宋璐 文/图
05-18 20:5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四大系列共32项文博活动,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跨越领域、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

5月16日上午,2025年“宝安区文化遗产月”在福永杂技博物馆启幕,同步举行该馆开馆仪式。作为大湾区首个以杂技为主题的非遗活态传承博物馆,福永杂技博物馆的开馆标志着宝安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同时,福永杂技博物馆的开馆,也填补了岭南杂技艺术专题馆的空白,树起了大湾区杂技文化新地标。

福永杂技博物馆

“四博”共振: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博盛宴

围绕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宝安区创新推出以“博见宝安•创享非遗”为主题的“宝安区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活动由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宝安区福永杂技博物馆、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

主会场开幕式现场

活动以“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联动全区14家博物馆、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深圳航运机场集团、宝安区智园小学等机构,共同打造“博览宝安、博学宝安、博享宝安、博游宝安”四大系列共32项文博活动,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跨越领域、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

其中,“博览宝安”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主会场推出的“宝安藏韵——非遗文化联展”汇聚了松岗琥珀雕刻、潮州(林氏)工夫茶艺、贝雕艺术、沙井蚝生产习俗等6项与宝安区各博物馆相关的非遗技艺或习俗,打造博物馆+非遗联展。此外,“珐琅玛瑙·铜玉珍品展”“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宝安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等展览也将在各分会场开展。

市民正在参观“宝安藏韵—非遗文化联展”

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学习体验中心

“博学宝安”系列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侨声·博物:岭南音画中的未来回响”行走美育课等活动,将文化遗产知识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审美能力。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围绕考古探源、非遗技艺、生态环保、家风教育等多元主题,活动类型丰富多样。结合宝安区特色旅游资源,推出海上博游系列活动,让市民在游玩中领略宝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跨界对话:开启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新境

5月17日上午,2025年“宝安区文化遗产月”宝安博物馆分会场系列活动之“对谈: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宝安1990二楼小剧场举行。

对谈: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对谈嘉宾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明军、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张毅教授、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负责人车达、宝安非遗项目植物扎染传承人陈科霖、火山引擎行业解决方案专家石恩名、深圳大学青年学生代表李永乐,围绕非遗保护路径、青春力量创新参与及新技术应用实践,展开跨界对话,探讨青年群体如何借力数字技术活化文化遗产,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

当天下午,宝博分会场还同时举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探源宝盒”文化体验活动:“纹饰创意设计工坊”和“文物秘语戏剧寻宝”,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文物秘语戏剧寻宝活动

资源下沉: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直达基层

据悉,宝安区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将陆续在宝安1990(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福永杂技博物馆、劳务工博物馆、海上彩虹号、宝安区智园小学等教育、文博、文旅、文化场馆推出。

自5月16日至6月30日,活动深度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6·1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三大节点,涵盖“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微展”、学习体验中心、博乐社、宝安文化遗产数字作品暨文旅线路发布、探源工坊、戏剧寻宝、展览进校园、进景点等内容,实现全龄段、多场景的文化覆盖,打造全民可参与、可探索、可感知的文化遗产盛宴,让文化遗产在滨海宝安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

“侨声·博物:岭南音画中的未来回响”——宝安中学(集团)实验学校&宝安区凤凰学校“行走的美育课”

在福永杂技博物馆开馆仪式上,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永杂技博物馆是宝安区积极推动优质文化遗产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希望福永杂技博物馆能充分发挥“杂技”这一深受市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元素,成为市民亲近传统文化的“身边课堂”,成为文化遗产与大众对话的“活力纽带”,让文化遗产走出展柜、融入生活,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精神滋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还首次与宝安民办学校智园小学合作共建,合作打造的“千年宝安——铁仔山古墓群出土文物图片展”,开创了“省级文保单位+民办学校”的合作新模式,通过“流动展览进校园”“考古研学课程”等创新形式,让宝安文化遗产首次直达民办教育一线,真正实现文化遗产“活起来”“走下去”的传播目标,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市民正在参观“寻迹华夏-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

跨界共融:“伙伴计划”构建文化遗产活化新生态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宝安是“深港文化之根”,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前,宝安现有各类博物馆16家、不可移动文物24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均居深圳各区之首。

2025年“宝安区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以“科技赋能、跨界融合、青年参与”为核心策略,力求让文化遗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新推出“宝博伙伴计划”,与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签订战略协议,共同组建“宝安文化遗产创研中心”。在本次文化遗产月期间,双方将共同合作,创作基于宝安文化遗产的数字与文创作品,丰富宝安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

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向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授牌“艺术遗产数字集群节点”

“宝博伙伴计划”围绕“馆际共融、跨域联动、文创开发、社区教育、商旅协同、馆校合作、馆企共进、媒体传播”等10大方面推出16项具体行动计划,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博物馆发展生态圈。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彭艳艳 杨达志 宋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