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20岁出头,刚毕业,面试时对方说‘已招满’,你会怎么做?”面对这个问题,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族激光副总裁陈焱笑了笑,语气坚定:“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已经被录用的人去PK,看看最后能不能留下来。”
这不是一句空话。正是凭着这样的韧劲,陈焱从一名从怀揣50元南下的大学生,成长为国内激光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用三十年的奋斗历程,诠释了深圳特区敢闯敢试、创新不止的精神内核。日前,陈焱受邀做客由宝安工会和宝安融媒联合主办的“宝安劳模工匠深度访谈”节目,与节目常驻主持、宝安区劳模工匠协会会长陈琼、宝安融媒(西部新传媒)副总编辑张必洋展开深度对话。
五十元闯深圳 不服输挣得机会
陈焱毕业于湖南大学。像很多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他怀揣梦想,买了一张南下的火车票,只带了一份简历,兜里仅剩50块钱。“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机会多。”他回忆道。
初到深圳,他原本被一家国企录用,却偶然得知大族实业正在招聘。尽管对方告知“已招满”,他却没有放弃。多次电话沟通后,他终于打动了公司高层,获得了入职机会。然而三个月后,公司因经营压力要在陈焱和另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中“二选一”。结果,老板选择了留下他。
“我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陈焱说。正是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让他在最艰难的阶段挺了过来。
跨界开拓市场 服务赢得口碑
加入大族初期,陈焱担任应用工程师。然而很快,一个挑战摆在他面前:公司派他前往福建开拓市场。“我一天销售都没干过。”他坦言。
起初三个月,他一台设备都没卖出去。但他没有气馁,请摩托车师傅带他跑遍当地工业区,摸清客户分布。他选择从竞争对手的最大客户入手,每天去喝茶、聊天,深入了解行业需求,最终成功签下第一单。
“做业务的核心是打造个人IP,赢得信任。”陈焱说,“我不只卖设备,还帮客户修电脑、教员工打字。服务到位了,客户自然就成了你的‘业务员’。”那一年,他成为了公司的销售冠军。
临危受命,技术“豪赌”挽救危局
2008年,正在福建风生水起的陈焱接到紧急调令:切割事业部融资3.3亿元已耗尽,年亏损超1亿元,产品仍不成熟。
面对销售体系混乱、供应链效率低下、产品线冗杂的困境,他果断推行“四步改革”。但真正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是一次技术上的“豪赌”——当时传统二氧化碳激光切割技术已陷入红海,陈焱敏锐注意到光纤激光技术的发展潜力。
他带领团队日夜不休投入研发,8个月后,全球首台光纤激光切割机诞生。面对新产品性能不稳定的质疑,陈焱承诺:“设备坏多少次,工程师就驻场修多少次。”团队甚至把研发部门“搬”到客户现场,边生产边改进。最终,这款设备成为行业“印钞机”,效率是传统技术的三倍,客户排队提货,现金交易。一年半后,该事业部从巨亏转为盈利,并逐步做到全球第一。
突破“卡脖子” 走向世界领航
“激光行业有没有被‘卡脖子’?有。”陈焱坦言。2009年,德国突然停止向他们出口数控系统与控制卡。从那时起,大族激光下定决心自主研发。“这些专利,都是工程师一行行代码敲出来的。”如今,大族激光拥有超过1.8万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三分之一,累计专利数行业领先。
作为公司第十号员工,陈焱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激光装备从追赶到引领的全过程。站在企业屋顶的跑道上,陈焱眺望远方:“我们要适应新时代,为装备制造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故事,仿佛一束激光——聚焦、锐利、充满能量,照见的不仅是个体的奋斗,更是一个行业、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进取之光。正如他所说:“激光可以削铁如泥,但更可贵的,是它能切出未来。”
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