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无小事,安全要第一。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社区药品安全服务项目发展方向及提效举措,9月28日下午,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市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研究院主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承办的社区药品安全服务网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在盐田区举行。市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及辖区局代表、市社协、涉药行业组织和社工服务机构等2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就项目进展及发展方向展开咨询论证。会议由市社协社区药品安全服务项目负责人刘志慧主持。
市社协社区药品安全服务项目负责人刘志慧主持
首先,会议由市社协张卓华秘书长汇报2021年项目实施情况。自项目于2021年3月启动以来,项目组联动46家合作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建成覆盖670个社区项目点的服务网络,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项目服务载体,统筹4700多名专业社工、药师、医生等开展服务。
市社协张卓华秘书长进行汇报
截至9月中旬,项目组走访11704户,完成涉药建档5669份,开展441个小组共2680个小组活动,新增社区药品安全志愿者2701人,开展各类宣传讲座等893场,媒体宣传报道200多次,累计服务居民约30万人次。通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手法,融入专业医药机构、药物成瘾防治机构,不断加强服务专业性,同时联动社区志愿者组织,着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用药意识,多方面解决用药及健康难题。
随后,市药物警戒院钟林就2022年的工作方案向与会专家进行了解说,提出三个网络建设概念,包括线上智慧服务系统、线下基础服务网、社区公众用药安全示范基地,同时强调要加强宣传和科研力度,依托入户走访、小组、科普宣传及讲座等服务形式,为居民提供专业贴心的药品安全服务。
市药物警戒院钟林发言
在听完相关工作汇报后,与会专家对项目实施成效加以肯定,分析点评不足之处。同时,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并就项目发展方向进行论证交流。围绕专业性、影响力、获得感等焦点,专家们一方面结合现有案例,探讨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和模式的不足和建议;另一方面,聚焦于药品不良反应公共监测点的背景及实施可行性分析。在信息化平台议题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在项目服务中,如何结合系统平台,运用大数据管理,打造线上及线下全方位社区药品安全服务网络显得尤为关键。
在项目服务基本实现全市覆盖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服务,探索药品安全品牌示范点建设路径及模式,通过资源和功能整合,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示范效应,也同样是专家们讨论的重点。后续如何总结一线服务经验,贴近居民需求,梳理新的科研主题及方向,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发言
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但市社协在市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研究院的指导下,克服种种困难,推动各项目点持续开展各项服务,目前项目完成率超过83%,第二次中期验收工作也已顺利完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持续提升项目知晓度及影响力,不仅持续在深圳特区报、读特、晶报、宝安日报、深圳社区家园网等多家市区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而且依托“深圳智慧党建”、“志愿深圳”、“宝安义工”等平台,积极发布志愿者招募及活动通知,扩大服务的影响范围。
最后,市药物警戒院吴文宇院长做总结发言。吴文宇院长表示,2021年项目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精神,不断提升专业性、扩大影响力,增加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但是在覆盖率、居民参与度及专业工作团队建设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接下来项目组将整理专家意见建议,进一步总结梳理,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将深圳市相关监管资源与项目服务相结合,形成共建合力,扎根社区,继续深化,扩大项目宣传力度,强化信息化平台功能,推进各项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开创社区药品安全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市药物警戒院吴文宇院长总结发言
合影留念
(原标题《深耕细作,笃行致远——市药警院、市社协召开专家咨询会探索社区药品安全服务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