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深圳科技创新密码》(10) | “八大金刚”亮相深圳
段亚兵
05-13 17:05
收录于专题:深圳科技创新密码

梁湘决定拓宽深南大道,在当时受到了非议,认为浪费土地。是梁湘好大喜功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重视快修路、修宽路,是眼光看得长远。他想的是,深圳以后会出现工业大发展时期,那时将出现巨量的人流、车流、物流,就需要道路畅通。这经验应该是他在广州任职30年里得来的。对一个城市来说,道路好比是血脉,血脉畅通的城市有效率,才能谈得上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今日花大钱种下高大梧桐树,明日才能引得华贵凤凰来。

梁湘的大手笔果然迎来了众多央企、国企移师鹏城,当时民间戏称为“八大金刚落户深圳”。从深南中路两边林立的各个大厦名字,就能大概猜得出是什么央企来到了鹏城。中航技地块上是众多的航天航空企业;中电地块上是中电进出口公司深圳分部、京华电子公司等。爱华大厦是深圳第一家重量级的国有电子公司。中核大厦的投资单位是核工业部。兴华大厦的投资单位是轻工业部。北方大厦里的投资单位是兵器工业部所属的北方公司。农垦大楼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中国农垦公司的物业。而华强公司是从广东粤北山区来的三个老军工企业组合而成的新公司。赛格集团则是由众多央企、国企和市属电子企业组成的联合体。

“八大金刚”落户深圳意味着什么呢?央企南下南海之滨相当于鲤鱼跳龙门,让深圳的产业技术水平一下子从乡镇企业的底子上升到了国家级水平。当时的深圳虽然说起来是个县城,但其技术力量弱得让人难以相信。例如,县建筑公司只有300多人,建一座多层楼房都力不从心;县电子厂生产不出像样的电子产品,更谈不到有什么品牌。由于深圳历史上发生过4次逃港事件,懂技术的年轻人多数跑到了香港。建市初期的深圳,全部的技术业务队伍只有一名工程师和两名技术员;深圳的人才田地里,看不到有什么生气勃勃的绿色秧苗。

而以“八大金刚”为代表的众多央企、国企来到深圳,就让这座城市初步具备了国家级技术水平。深圳的产业、尤其是电子产业不仅由此起步,而且具备了能够与境外大企业谈判的资格。这就是梁湘想要的效果。人们经常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最早的4个特区,只有深圳发展得特别快?笔者认为,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讲,央企、国企的到来让深圳登上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这是深圳起点高、发展快的关键原因之一。

据说“内联”这个词是深圳人发明出来的。所谓“内联”,就是加强与内地的合作,联人才,联技术,联资金,联资源。“外引”和“内联”是促进深圳工业迅速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有利于特区真正发挥“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的作用。按照梁湘当年的秘书邹旭东的看法,外引是“对外出手”,要大胆地融合到世界经济中去;内联是“对内拉手”,要将内地作为根据地,保证立于不败之地。内联对特区影响最大的是工业,特别是先进工业,是特区早期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华强北片区能够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与当年深圳领导“依靠内联”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1981年年底,由于受到国际市场不景气和沿海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的影响,外商投资急剧下降,深圳工业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市委领导对此十分着急,密集开会商讨发展工业的对策。梁湘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加强内联,不仅能让深圳更快地发展,而且有利于为引进外资打好基础”。梁湘的想法是对的。深圳本地工业底子太弱,通过内联、特别是依靠央企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可以尽快地提高深圳的工业水平。否则,不要说引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就是打算洽谈人家都没有兴趣。实力相当的对手过招,这样的比赛才有看头。

热闹的华强北。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1983年深圳市政府制定《深圳经济特区近期内联企事业若干政策的规定》,对“内联”的原则、重点、对象、税收优惠办法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鼓励更多的内地企业到深圳投资办厂。结果两年内特区的内联工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谷牧同志对深圳的内联做法给予充分肯定。1985年他为深圳电子集团的提词是:“改革开放展双翼,外引内联谱新章”。

这就是华强北片区迅速崛起的原因。深圳在此搭建舞台,“八大金刚”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有诗为证:

一条大道通向珠江口,

搭起了深圳通四海的长桥。

一片荒原高楼拔起,

构筑深圳工业发展的理想。

万商云集打开国门,

深圳成了改革开放的窗口。

万众创业辛勤劳动,

中国的电子工业插上了翅膀。

玻璃幕墙明亮生辉,

有志青年们编织青春美梦。

楼宇林立如片片风帆,

让中华民族复兴的巨轮启航。

编辑 郑艳艳 审校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