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不见,他们走进电影院里“听”电影,因为……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罗莉琼 文 叶雨楠 图/视频
04-11 14: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一盏充电小台灯,一副头戴式话筒,一份1万六千余字的讲述稿,将视障者与电影世界相连。

4月9日下午,深圳嘉之华中心影城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视障者们在市残联志愿者的帮助下走进影院,“观看”他们期待已久的电影《第二十条》。

无障碍电影讲述员李志刚已经在放映厅等候多时,他坐在影院最后一排角落,熟练地打开台灯、佩戴话筒、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确认各个环节,台灯的光束垂直照亮手中的讲述稿。

“韩明坐在医院走廊上的长凳上,他耷拉着脑袋,双手无力地放在大腿上。一名女学生,背着书包,哭泣着,慢慢走到他身边坐下……”电影按时开始,李志刚的讲述状态也渐入佳境。视障观众们时而皱眉,时而大笑,收获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电影结束,影厅里爆发出热烈掌声。

中国盲人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障者(包括盲人和低视力者),相当于每100人中就有1个视障者。在城市无障碍设施逐步完善的当下,视障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需要用心呵护。

“给视障者讲电影”,更规范的表达应该是“口述影像”。“视障朋友由于视力缺失,电影中的画面信息是捕捉不到的,这种缺失会影响他们欣赏整部电影,所以我们通过口述把这些信息补充给他们。”李志刚介绍,讲述员需要在原版电影对白的间隙,用恰当精炼的语言对电影的背景画面、人物动作等进行解说,让视觉障碍者产生想象与理解,从而“听懂”电影。

李志刚的讲述稿

李志刚为《第二十条》准备的讲述稿有20页,16216个文字密密麻麻铺满纸面。“我的排版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主要是画面描述和电影中的穿插台词。‘(=)’意思提醒自己等一等,‘(k)’暗示自己这句要说快点。《第二十条》这部电影夫妻间的斗嘴情节比较多,我的旁白很难插进去,要精准卡点,描述人物的面部表情。”这部电影的讲述稿,李志刚写了20多天。

这已经是李志刚坚持无障碍电影讲解的第15年了,2009年参加深圳市残联组织的视障电影讲解员志愿者培训班后,他一直坚持到现在。讲一部电影需要经过选片、撰写脚本、现场讲述等步骤,因为自己还要工作的原因,李志刚每次撰写讲述稿的时间都要将近一个月,每部要讲述的电影自己要提前看6遍以上。

视障朋友在排队签到

电影里装满了人物的悲欢喜乐,也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生活场景。在李志刚看来,电影是视障者与真实世界建立连接的一种重要方式。“很多视障者通过讲述可以感知到,‘原来当下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因为讲述电影,李志刚跟很多视障者成为了好朋友,也更加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电影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可能仅仅是娱乐,对于视障者来说,还有着生命启发和自我激励的巨大意义。”

当天观影的视障人士李欢坐在第一排,《第二十条》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片子,影片结束后还有北京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现场普及法律知识。“我这是第三次来了,每次出门看电影都感觉挺开心的,能很大程度地消除孤独感。相比于自己在家听电影,讲述员的场景描述能让我们更有画面感,这种比较新的影片也可以让我跟别人有更多话题可聊。”李欢说。

据了解,自2009年全国首部无障碍影片《高考1977》放映以来,无障碍电影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为视障群体铺设了一条精神文化“盲道”,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走进电影院,“观看”为他们特别制作的影片。

“我们至今已经举办超过200场观影活动,今年预计会放映七场无障碍电影。”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康复服务部负责人杜亨坤表示,开展无障碍观影活动,不仅丰富了视障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搭建起一个促进残疾人交流与理解的桥梁。最重要的是,让残疾人朋友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罗莉琼 文 叶雨楠 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