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404期 │ 跨年,来博物馆看人类文明的闪光
晶报记者 谢晨星 统筹 李岷
2023-12-27 08:54

2023年即将过去,你打算如何跨年?来博物馆,试试在茫茫历史长河中跨越古今,找寻文化基因和脉络。

云冈石窟、犍陀罗艺术展、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览、传承之道古籍展览、万历文物主题特展等,辞旧迎新之际,深圳各大博物馆集中“上新”,以各类重磅展览迎接2024年。

综观这些展览,虽然主题、品类各有不同,有石窟艺术、造像艺术、古籍文献、亚洲文明古国冶金艺术等,但贯穿所有展览的主旨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深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在这些展览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明交汇所绽放的异彩,这些文明的闪光比跨年夜的烟花更为持久和闪耀。

在深圳看“人生哪得几回见”的犍陀罗艺术

公元620年左右,文明摆渡者玄奘来到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公元前550年此地称为犍陀罗,是东西文化交汇的枢纽之地,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草原文明均交汇于此。人类史上第一尊佛像、第一部“纸本”佛经均诞生于此。

玄奘到达犍陀罗时,此地已经是“邑里空荒,居人稀少”。

2023年12月26日,“香林宝像——犍陀罗艺术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市民中心)开幕,漫步展厅,除了惊叹所展的造像和石雕的精美庄重,更让人不禁感慨“人生哪得几回见”。

▲“香林宝像——犍陀罗艺术展”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片岩佛立像/白沙瓦博物馆藏

今年三月,犍陀罗艺术展首先在故宫博物馆亮相,便成为众多观众前来观展的热门大展,此次来到深圳博物馆展出,共展出文物203件(套),包括巴基斯坦7家博物馆的173件(套)文物和故宫博物院所藏30件(套)文物,展览将跨越新年和农历春节,持续展出至2024年3月24日。

展览由深圳博物馆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巴方文物以考古发掘为主,包括佛教造像、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艺术,以及各类金银器,充分展示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故宫博物院所藏佛教造像则多从古代犍陀罗地区通过高原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西藏后辗转入藏宫廷,体现出中巴文化艺术交流的悠久历史。

记者了解到,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巴两国均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源远流长。展览旨在以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视角,展现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深刻影响,该项目曾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联合声明》,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展览在大纲文本的基础上,还以图片形式为观众展示了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犍陀罗文物,更向观众介绍了南亚次大陆早期佛教艺术三大流派,彰显犍陀罗艺术的地位。展览选用不同的色调,分别对应三个单元主题,通过色彩突出犍陀罗艺术从诞生、繁荣到衰落的发展历程。展览期间,还将开展专家讲座、手绘文物画征集活动、“深博小学堂”少儿科普讲解等配套教育活动,丰富观展体验。

高达9米的云冈石窟12窟被“搬”来深圳

犍陀罗雕刻艺术的影响极其深远。云冈石窟巨大的佛主像从岩石上直接雕出来,带有犍陀罗刚硬的风格。到龙门石窟时,中国的艺术家已经具有完全吸收印度和中亚风格的能力,雕刻艺术有了中国的民族气质。

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市民中心),同样展出着“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一楼大厅展出的3D打印的云冈石窟的第12窟更是气势恢宏,观众可对照观看不同时期造像的流变。

石窟寺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近年来,借助数字信息采集和3D打印技术,石窟寺的雕像、壁画越来越多地被搬进博物馆,让全国各地的观众可以在家门口真实感受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经典洞窟的造像艺术,让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文物“活”起来。

▲在深圳博物馆一楼中厅,高达9米的云冈第12窟复制窟以完全还原的形态,带给人们真实体验感。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齐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历时近70年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佛龛1100余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体现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顶尖水平,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多民族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文化艺术宝库,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云冈第12窟搬到了深圳博物馆。在深圳博物馆一楼中厅,高达9米的云冈第12窟复制窟以完全还原的形态,吸引人们驻足观赏。本次展览中的云冈第12窟复制窟是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国内首个1∶1可拆卸3D打印数字化石窟。由于体积庞大,且颜色特别丰富,导致扫描、测绘和搭建的难度极高。打印复原历时6年,其间拍摄了55680张照片,色彩还原度达到95%以上。

本次展览展出云冈石窟相关展品237件/套,包括北魏文物珍品、云冈石窟第12窟(复制窟)、石窟相关史料等,全面展示北魏平城时代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汇融的丰硕成果,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106件/套。重要文物有:目前云冈石窟在北魏造像题记外的唯一一件刻铭器物“莲瓣纹石盒”,钵底阴刻铭文“妙兴西北方主”;北魏前期造像借鉴凉州新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朱业微石造像”;雕刻图案尽显佛教、鲜卑、汉文化融合气象的“大同北魏贾宝墓石灯”;大型圆雕佛头造像等。展览还辅以720°云冈石窟全景浏览、数字互动游戏等充满互动性、趣味性的多媒体装置,让文物“活”起来。观众朋友们不仅能在展览中直观地感受云冈石窟艺术之美,还能真切地体会民族交融、文明交汇的独特时代魅力,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北魏“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

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云冈研究院主办,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朝阳市北塔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蔚县博物馆等8家单位协办,将持续展出至2024年5月24日。

“金榜题名”的皇榜你不来看看?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目前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展出的“典册耀中华——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便是这“四大发现”的再聚首。

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到两千年前记录戍边将士工作生活的居延汉简;从横跨4世纪至11世纪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的敦煌遗书,再到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明清档案;此次展览展出文献时间跨度超过3000年,让更多的深圳观众一睹殷墟甲骨等珍贵国宝的真容,透过一件件典籍文献寻觅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

展览由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深圳博物馆联合举办。

展览回顾了百年前“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开启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之路,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居功至伟。

居延汉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简牍学的发展,并为汉代历史研究开拓了空前广阔的新天地,2000多年过去,简牍的书写者们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也未曾在正史中留下太多印记,但他们留下的简牍却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日常生活。

走进“敦煌遗书”展厅,能感受到浓浓的敦煌石窟与壁画元素。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文献,由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拓本组成,时间从4世纪至11世纪,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引发了世界学术新潮流——敦煌学,昭示了敦煌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千余万件明清档案,弥足珍贵。作为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明清档案目前大多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次展出的明清档案中,有清道光帝秘密立储匣及谕旨(仿制品),这是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有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展现了明代人眼中的浩瀚星空;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再现了“金榜题名”的真实场景……历史的细节从一件件文物中浮现。

▲清光绪二十年文科大金榜(仿制品)

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四大显学”主题相关文物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观众可“一站式”了解中国典籍发展历程中的各种载体,开启一段中华文脉的溯源之旅。

近距离了解亚洲文明古国的文明起源、发展

看完金榜再看看金器。12月22日,“丝路留金——亚洲文明古国冶金艺术”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开幕,展览由深圳博物馆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联合主办、黄山美术社协办,将持续展至2024年4月7日。

开幕日恰逢冬至佳节,深博之夜——演绎生活美学系列之“丝路汉风拂岭南”夜场活动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举办,带来了沉浸式演绎、策展人导赏、国风集市等系列活动。

▲“丝路留金”展览展品

丝绸之路链接欧亚大陆的多个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考。该展览分为“金工肇造”“金彰华彩”“金有五色”三个单元和“礼赞之金”“通货之金”两个专题,展出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的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后1000年间各类青铜、金银质地的珍贵文物263件/套,包括西亚、中亚、印度及东南亚国家的金属器皿、造像、货币、武器、饰品等。重要展品包括苏美尔早期王朝四轮铜牛车、新亚述帝国裂瓣纹铜盘、古波斯帝国山羊首铜来通、贵霜王朝青铜连枝灯、萨珊波斯王朝凤鸟纹鎏金银壶等。此外,展厅还配有音视频资料,解读相关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本次展览,观众不仅可以溯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近距离观赏跨越数千年的金属制品之美,还能进一步了解诸多亚洲文明古国的文明起源、发展和交流互鉴。

除了深圳博物馆的几个重磅大展之外,南山博物馆也将于12月29日推出“万历那些年——万历文物主题特展”。本次展览以明定陵出土、水下考古发现及传世文物为支撑,以物叙事,以物证史。明定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寝,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被授权挖掘的皇陵。据悉,“万历文物主题特展”此前已在北京等地巡展,明定陵首次把体量大、规格高的精美展品拿了出来,一些在明定陵库房沉寂许久的“宝贝”,也是首次对外露面,向观众“诉说”着万历年间的社会风情。

■小贴士

深圳博物馆小程序上线,打造永不落幕的观展体验

记者了解到,近期深圳博物馆为便利观众参观预约,提升参观体验,开发完成集成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圳博物馆微信小程序”。现有参观预约、展览预告、智慧导览、研学资料四大版块及相关功能。

使用手机,打开微信,搜索“深圳博物馆”小程序,点击进入,也可以从官网公布的二维码扫码进入。可以看到这个小程序的主页面。小程序包括参观预约、展览预告、智慧导览、研学资料等四大版块。

其中,预约版块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个人、团体、活动和讲座的预约,在满足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市民操作的便捷性。

展览版块,展览预告提供全面的展览讯息,方便市民合理安排看展计划和时间,此外,也涵盖了深圳博物馆常设展、历年专题展的展览介绍、重点展品图片等内容。虚拟展厅这块是深圳博物馆倾情打造的云展览项目,将持续更新,为市民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智慧导览版块以图片+语音讲解+视频讲解的方式,进行线上讲解,根据展览主题进行分类,供市民自行选择。后续小程序还将不断更新上线包括普通话、粤语、英语在内的多语言服务。

研学资料版块囊括了深圳博物馆长久以来形成的丰厚资料,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教育和研学的需求。市民可通过该平台下载电子版展览手册、研学资料、教学绘本等资源。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谢晨星 统筹 李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