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让深圳去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王新根
2023-09-07 19:23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9月6日15时23分(北京时间9月6日21时23分),《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会后,记者采访了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听她讲述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背后的那些故事。以下为受访者实录: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代表在瑞士日内瓦宣介“国际红树林中心”。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瑞士时间9月5日上午10点,湿地公约第62次常委会,在瑞士格兰德IUCN Conservation Center开幕,红树林基金会作为大会观察员机构参会。

湿地公约常委会每年举办一次,旨在三年一次的缔约方会议之间,监督公约事务和秘书处的活动。本次会议是2023年11月在武汉及日内瓦举办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后的首次常委会,中国继续履行主席国职责。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常委会开幕致辞中,感谢了主席国,并高度评价了WWF香港和MCF在深圳湾开展的外来物种清理项目,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2022年,中国在履约30周年之际承办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COP14开幕式上向全球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随后,中国等国向COP14大会提议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并经大会审议通过决议草案。决议中欢迎中心作为公约区域动议,聚焦红树林及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鼓励缔约方、非政府组织、其他社会组织自愿性参与,在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下运行,并向《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提交区域动议材料以供审议。

此次会议就是就所提交的区域动议材料进行审议,并最终确定通过在中国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深圳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首先深圳有丰富的红树林湿地资源;同时,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深圳采取了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由过去的湿地单一要素保护、局部保护延伸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创新保护社会参与模式,赢得广泛赞誉。此外,深圳作为国际大都市,也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能够为“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落地提供人才支持。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将落户深圳,对深圳建设国际海洋城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圳市也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湿地保护的法规体系、工程规划、调查监测、国际合作等基础工作。同时,结合国土空间,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不断提高深圳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创造更多生态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作为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的代表,也作为一名观察员,此次有幸在海外全程参与《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更经历了整个大会通过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关键时刻,我感到十分自豪和激动。会议时的讨论和交锋十分激烈,各国均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令人不敢松懈,当最终获知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得到了多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通过时,我和其他中方代表都十分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湿地公约》常委会上获得正式通过,让我们看到了在过去的一年来,中国与相关缔约国和公约秘书处共同努力下,筹备工作卓有成效。未来,借助国际红树林中心这个平台落地深圳的机遇,不仅将在红树林保护层面开展更国际化、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也将深圳推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去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建议加强国际志愿者培训和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加强对跨区域联合研究的支持力度,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为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夯实基础。

红树林基金会将继续发挥我们的专业化和国际化优势,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全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

(原标题《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让深圳去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王新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