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旧”与“新”在这里百花齐放,深圳文化气象焕彩盎然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3-06-11 10:09

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正在盛放。助力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作为广东文艺精品于此亮相。6月9日,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也专赴深圳,在文博会框架之下,携手紫荆文化集团进行现象级国漫电影同名音乐剧《雄狮少年》项目发布。明年年初其将首映,担当制作人的陈睿对该“湾区之作”颇具信心。

大湾区,大剧院

原创音乐剧《雄狮少年》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大剧院集结大湾区制作力量重点打造的。它聚焦岭南醒狮文化、风土人情,传承拼搏进取的广府精神。醒狮是大湾区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该剧深化粤港合作,促进大湾区文艺要素交融互通,唤醒大湾区人民同根同源的印迹与情怀,也是大湾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的生动缩影。

大湾区在“自由流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各地大剧院和文化艺术中心百花齐放,哪里有好戏观众就往哪里去。十余年前,广州还缺乏有专业规格、能演出世界顶级剧目的文化场馆,广州大剧院的出现改变这一局面。陈睿记得,广州大剧院刚建没多久时,她乘坐出租车路过,司机以为“这是用来看电影的”,对“戏剧”概念一无所知。

中国第一个以“大剧院”命名的演艺剧场在深圳。深圳大剧院是1984年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特区著名八大文化设施之一,于1989年正式开业,至今为营造深圳高层次艺术空间不懈努力。这里的文化气象分明新绿盎然,“文化植被”在深圳不断发芽、生长、拔节。都市丛林的有情“附近”尚未消失,物质生活书吧即将再见,翻身乐队大合唱等“街头据点”却为公共文化拥抱新的可能。愈来愈多Livehouse(小型演出现场)成为城市在地文化发声场。

蛇口之畔,交汇山海、环绕声光的深圳歌剧院冉冉升起,将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一道成为“海上之光”;前海之心,巨大的“海上歌剧院”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和欢乐港湾摩天轮辉映,化作闪闪发亮的“湾区之光”。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正以“深圳速度”从图纸变为现实。悠·图书馆、南山书房、白鹭坡书吧、望海图书馆、云上图书馆、灯塔图书馆等新型特色文化空间伴随城市自然共生。

广深城,双引擎

在陈睿看来,广深两地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核心引擎。“圆润双砾”、设计独特的广州大剧院作为城市综合性文化空间,已成为文旅“打卡”不容错过的地标。“十大特色文化街区”装点深圳文化群落,由深圳书城、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深圳市少年宫、深圳市民中心、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聚合而成的“文艺圈”,将城市“最中心”交付文化。早在建市之初,深圳便发轫重视文化的意识。

当前,将国外高水准演出“引进来”、力争让国内原创佳作“走出去”、把握地缘优势夯实平台促进大湾区及海内外交流,是广州大剧院探索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重要抓手。用新语汇来说,“大湾区观众”懂戏、识货、观演素质高、捧场氛围强。广州大剧院举办女性艺术节等举措深入人心。“这是通过经年培育积淀的。我们坚持文化艺术普及,进社区、进校园,每年花很多时间在这方面。”陈睿指出。

深圳亦常年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进厂区和艺术关爱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圳的文化气氛相当活跃。”陈睿认为,“近年来它筹划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当代戏剧双年展、南山戏剧节、蛇口戏剧节、深圳湾艺穗节、湾区青年戏剧季、湾区国际戏剧生活节等,本土剧团爪马戏剧、木偶艺术剧院等也分别带来众多沉浸式、非遗味的文艺精品抵达观众。”

深圳每年都举办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部署、统筹工作,紧抓创意源头、细化选题立项、提供全链条机制支持,为大湾区文化生产作出应有贡献。同样,3月,广州演交会为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业态和空间拓展打开思路。陈睿告诉记者,“随着大湾区逐渐便利化、一体化,各地剧场管理者之间也会拓深交流、互通有无。”

好内容,生命力

在深圳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深圳保利剧院等广邀佳作,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等成为新涌现的务实派,深圳市文化馆、华夏艺术中心、聚橙南山文体中心等老牌院线持续发力,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市粤剧团、深圳歌剧舞剧院三大国有院团承担许多创作与演出任务。

深圳交响乐40年来与深圳同频共振,实现“文化出海”;深圳多部原创粤剧将各类国家级大奖荣誉收入囊中;深圳歌剧舞剧打响城市文化品牌,首部原创歌剧《先行者》作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定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时代命题及“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国际共识,围绕创新、聚焦青年,塑造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特征鲜明、精神气质饱满的人物群像,现象级作品“圈粉”无数。

“打底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还是系于优质内容,这是剧院安身立命之本。”陈睿介绍,广州大剧院正积极向“生产型剧院”转型,以成熟条件和团队为依托,不断推出原创精品剧目。如由她担任制作人的首部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也为首部参与意大利剧院歌剧季开幕演出的中国原创歌剧;该剧院的原创“天花板”舞台剧《活动变人形》由“人民艺术家”王蒙的小说改编而成,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导演奖等赞誉。

为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广州大剧院还创作讲述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勇于担当背后故事的原创话剧《呼吸》,并与星海音乐学院联合出品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重忆峥嵘之路、传承民族精神。广州大剧院成立的制作中心,开发剧场“第N种可能性”,其与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合作打造原创剧目《本草纲目》,正筹备参加2023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

引领者,新使命

“作为大湾区行业内的引领者、召集者,如何用文化更好地触动普通市民,让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广州大剧院的文化使命。我想这也是大湾区剧院共同的文化使命。要让大湾区观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作品。”陈睿提到,“观众是有这样的文化艺术需求的。”她觉得,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乐等类目全面开花,令深圳的文化生态丰盈有香。

十年前,深圳主张“文化立市”;十年后,深圳唱响“文化强国”。创意美学、建筑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产业快速发展,深圳文博会、深圳读书月、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鹏城金秋文化艺术节等深圳品牌促城市文化气质“能见度”日益提升。这里有“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中国第一家24小时书店;2008年它即成为“设计之都”,北京奥运会申办材料在这里设计、印刷。

文博会开幕前夕,广州9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韵诗到场布置。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文敏的女儿,携《花团锦簇》《四季花鸟》两件广彩作品参展。在文博会人潮络绎不绝的现场,陈韵诗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阔步向前”。她告诉记者,深圳办展会是有大格局、大辐射的。

4月,中法元首在广州非正式会晤,观景品茗、纵论古今。泡金毛毫茶,用的是广彩盖碗;泡凤凰单丛茶,搭配的是广彩茶杯。广彩技艺萌芽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其瓷器题材广泛、色泽鲜明,有中西合璧、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文敏介绍,作为岭南文化重要载体,广彩瓷器烧制技艺至今在海内外仍享崇高声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好文化,要出圈

工作忙碌的文化部优秀专家陈文敏6月9日刚下飞机,便给记者发来信息:“是广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个人对广彩的情怀在持续吸引我。”陈文敏在传统广彩的基础上,吸收诗、书、画、印的文化元素融入广彩设计,达到守正创新。如今,他将工作投注于言传身教地带徒授艺、培养传承人,并走进校园,播下广彩非遗文化的种子。

“一生广彩债,半世情怀奴。”陈文敏这样形容他与广彩的关系。2005年,他开始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对广彩发展脉络作全面而系统化的梳理并独撰申报文本;2008年,“广彩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文敏作为国家级非遗广彩项目保护单位法人,先后推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等。非遗文化满天繁星,他发掘“广彩理论自信”,深感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可最大问题是传承。

让他欣喜的是,女儿陈韵诗在境外学成后,主动回穗决定为他接班。“年轻人新鲜血液进来是非常重要的。”陈文敏表示。这些年,陈韵诗在想,如何“令广彩更出彩”。在她看来,广彩不是博物馆里尘封且沉默的展品,可以在传统根基之上玩出新花样,甚至打造成为新世代的“精奢风格”。她着手进行符合大众消费趣味的生活化文创尝试,如陶瓷筷子、茶具、耳环、手串、手镯、薄胎杯、马饭闭(盖碗)等。

做过广彩出口大生意的陈文敏起初对女儿捣鼓的这些小玩意“引不起兴趣”。恰逢他将经营方式从大规模生产转为精品创作,却仍难逆市场颓势,这才意识到广彩非遗传承工作除保护与抢救,还需大胆创新。也是此时,陈韵诗的广彩新品受到青睐。2020年春节,其限量版工夫茶盖碗一周售完,同年中秋,文创装潢鲜活的广彩月饼礼盒也添热度。

新青年,来赋能

陈韵诗在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有间广彩茶室,也是传统非遗文化的“体验式空间”。她从事非遗广彩文创、非遗广彩文化教育、非遗广彩文化旅游与品牌合作等,研学模式成为传播窗口。陈韵诗教小朋友用广彩技法绘画瓷盘。孩子们拿到作品十分开心,她自己也有满足感。如今,两父女基本达成共识:陈文敏专注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创作,她激发广彩活力助非遗文化“出圈”。

陈韵诗身边许多朋友都喜欢传统文化,她觉得,这不是一种新趋势,而是潜移默化的基因烙印,所以非遗文化大有潜力。她的深圳朋友中,有留学经验的占比很大,看过世界后,反而更想寻回自己“文化的根”。“深圳是一座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希望未来广彩能更多走进深圳人的视野。”有机会的话,陈韵诗期待在深圳为非遗跨界赋能,她有这种文化自信。深圳文化新地标南头古城里,便有广彩其一表现形态的踪迹,活化文脉之蕴。

陈文敏没有要求女儿必须学书法、学绘画、学广彩,因为“艺术家是自由的”。开放包容的广彩文化滋养他,也反哺他一种“大湾区文化视野”。这里汇聚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在深圳,这种多元尤为明显,各种创新要素和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焕彩,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都变成深圳人。

在陈睿的视角中,广州是“敢为天下先”的“丝路文化大码头”,广州大剧院作为城市文化地标,应当在运营层面着力契合这种文化品格,不断改变、尝试、引领、突破;深圳年轻又蓬勃,新兴文化高速发展,吸引诸多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两座城市在某种意义上是互补的,不但要各美其美,也需在新时代文化担当上携手并进、共同繁荣。

强保障,可持续

剧院与非遗之间,也在形成一种近似的互补关系。于大众化印象里,非遗“旧”了,剧场为“新”,而其实,从大湾区的文化实践中可以看出,剧场寻“旧”,非遗求“新”。两者双向奔赴、互生养分。青年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关注青年人才文化传承与发展,加大对青年人才的优惠力度支持,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陈文敏是26岁开始创业的。他认为,能取得成绩,也有赖于当地鼓励创新、为高层次人才做好服务保障的政策氛围,以及吸引人才、尊重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的宽松环境。“固本强基,以传承人为本,以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为基。依靠政府,依赖市场,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队伍,提供平台让他们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才有可能成为城市核心文化竞争力。”陈文敏说道。

深圳也有针对青年文化艺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办法出台。“深圳是一座年轻且充满活力、创新且奋发向上的美丽城市,它对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值得称道。如果深圳欢迎广彩,我们也愿意到深圳发展广彩事业。”陈文敏表示。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强国有我”,陈韵诗亦受到这种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感召。父亲于她,是“永远追逐的目标”。

“要努力学习,传承老一代的奋斗精神,并发挥年轻人所长,做到勇承责任、有序传承。”将传统的变成现代的、经典的变成流行的,焕发本土化、民族化的潜力,并让世界看见,是陈韵诗这一代许多年轻文艺人才的寄望。“中国新一代青年戏剧导演领军人物”丁一滕近年来经常受邀到大湾区参与戏剧节、戏剧表演工作坊、青年文艺人才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大会等,曾在广深接受记者专访时表达过这种信念感。他不认同深圳是“文化沙漠”。

新表达,彰底色

丁一滕提倡的“新程式”戏剧观,讲究中西、古今融合,在艺术形式上不固守一亩三分地,在形式理念上不拒绝任何优秀文化交汇。他有海外经历,由此生长出包容、开放、自由的“跨文化意识”,也借机回头重新审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

他看重古典戏曲表演中蕴含的“原则”,即“中国人的根源哲学和文化基因”,想从老祖宗的瑰宝里寻求属于新一代人的表达。陈韵诗也说,“无论广彩的表达方式如何变化,其最根本的审美内涵和技术呈现是不会动摇的。对于非遗来说,这是文化根基和核心要素。”或许,这也映照大湾区的文化气场与自信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陈韵诗表示,她与不少年轻的广东非遗传承人熟识,发现其中很多人都在认真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将更多新的观念、手法、应用场景融入新的非遗创作中。作品回归日常、“跨界”创新融合的做法已屡见不鲜。

陈韵诗认为,“我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广彩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师公余培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位广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家父陈文敏传承给我的,除了工艺和技艺,更多的是世世代代广彩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实践、务实专注的精神。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新面貌,我们90后更应该要发挥年轻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八月穗,看《咏春》

不只是他们渴望在文化艺术上有“更趋广阔的新表达”。陈睿观察到,深圳青年来穗、广州青年赴深参加工作坊和文艺演出已是轻巧普遍的事情。有梦想、有闯劲的他们是湾区城市的未来,渴望经由更活化的思路和美美与共的融合,探索如何使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走得更加开阔。陈睿强调,广州大剧院坚持关注青年戏剧人、持续与高校孵化创新合作。

“提到悉尼,会想到悉尼歌剧院;说到维也纳,会浮现金色大厅。我想大剧院也该是这样的。它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不仅是一个建筑空间,也是一道文化景观,内容可以投射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内涵。当文化人、艺术家来到这里,评价演出活动之余,也会留下城市印象。”陈睿称,这赋予文艺机构一种源动力,即如何高质量发展、与城市文化共生。

“当人们走进剧院,可以哭一场,可以笑一场。一部好戏是令人放松、回味的,能够在生活中留下印记,让有趣的内容变得更有趣。”有时间的话,陈睿想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看看文博会这个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第一展”的行业盛会。她近期在关注深圳出品的舞剧《咏春》。

这部卖座又叫好的深圳最新原创舞剧,刚刚亮相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五分钟高光片段,创新融合国家级非遗“咏春拳”“香云纱”与岭南民俗文化,彰显自立自强、扶弱崇德的民族底蕴。其在文博会“闪回”深圳,又将于八月登入广州大剧院“文化菜单”,邀大湾区观众共飨。

(广州大剧院和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当“旧”与“新”在这里百花齐放,谁还说深圳是“文化沙漠”?》)

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