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高云:笔墨当随人 以变应变追求艺术极致
央视网
2023-03-13 14:48

江苏画坛名家荟萃,其中,画家高云以其儒雅多才、精于多个领域、作品饱含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深受大家喜爱。高云的艺术创作横跨连环画、国画、邮票等多个绘画领域,且在青年时期就在这些领域斩获最高奖,成就艺坛佳话。他的作品既有艺术上的正脉传承、文人的书卷气和情怀,又有当代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出古入新、守正创新的创作面貌。 “笔墨当随人”“以变应变”是高云的艺术创作理念。

近日,画家高云个展《未见山——高云山水作品展》在北京十竹斋国际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家高云新近创作的30余件山水作品,以独特的“高氏水法”,呈现出全新的笔墨境界。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你看我的山水(画)基本上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构图跟古代的、现代的都不一样,构图语言特别丰富;再一个,不是用一种语言诠释各种的意境,而是每种意境有不同的语言,这种“以变应变”恰恰是连环画锻炼的。

从事绘画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以来,高云始终保持着一个创作者和求索者的创作激情,躬身于南京的这间画室,用时间描摹、用感情沉淀每一件作品。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心中安静,心无旁骛,讲究两气,一个是静气,一个是净气,一个是安静的静,一个是干净的净,创作是个严肃的事情。

将安静、干净的内在气息注入笔端,凝练出作品的外在气韵和律动,是高云作画时一直秉持的创作追求,以“未见山”系列山水作品为例,高云表现的水以色为之,悠远灵动,实现了墨与色的自由切换、融合。同时作为江苏的代表画家,上溯宋元笔墨,尊重当代审美的高云又不断突破自我,以新金陵画派“其命维新”的精神,倡导新时代要有新建树。

这一次,他选择了西方新古典主义油画的代表画家安格尔,以跨越中西的对话方式将中国画的技法和理念,植入对西方经典油画的再造尝试中来。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我要尝试,然而我不是向安格尔致敬,我是对话,是平等的东方和西方艺术的交流,中国的平面化的语言来表现出同样的丰满,同样的体积,同样的分量。这个难度非常大,为这个画我摔过笔,太难画了,简直没法画,画不出来,当然还要默默地把笔再拾起来继续画。

为此,高云反复实践、不断尝试,探索出线条叠加复勾和色彩微调复染的新画法。现在,高云所创作的《对话安格尔》系列已经完成了6幅作品,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原来这个作品是油画,因此油画的特点是有明暗的,它是用块面来表达的,所以下面都投影都黑的,脸上都有明暗的,有了明暗人就更容易立体,分量感更足,丰满感就更好。中国画真的做不到吗?我就不信这个邪,我认为我们唐宋(绘画)表现力很强,因此我就尝试把它的明暗全滤去,尽量平面,加强线条,平面是中国画的特点,用它来能不能完成一个外国人的肖像画的表现结果,确实很难,但结果还是不错的。

高云1956年出生于南京一个教师家庭,父亲酷爱书画收藏,从小耳濡目染,18岁就出版了画作,后求学于南京艺术学院,跟随院长刘海粟先生、陈大羽先生、新金陵画派八家之一的张文俊先生等前辈,系统学习中国画。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一样,他应时代的需要,从连环画创作开始,步入人生的艺术求索之路。

高云毕业那年,当时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连环画期刊《连环画报》约稿创作,高云早年的代表作《罗伦赶考》由此诞生。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采取四边不靠、中间一团的这种构图语言,而这个语言当时也是没有的,当时都切割似的电影镜头似的,我是四面不靠的,靠几件道具就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氛围。

《罗伦赶考》以创新的“四边不靠”构图、巧妙的情境设计、精湛的传统白描,引发美术界轰动,直接影响了当时历史题材连环画的画风。

1985年,29岁的高云受邀出席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与刘海粟、钱松喦、亚明一同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86年,高云80幅连环画《长生殿》获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

接下来,他又在国画创作领域筑起新的高峰。1989年,他与好友何家英联袂创作了巨幅历史人物画《魂系马嵬》。险峻大胆的构图、细致入微的人物群像、质地逼真的色彩、精湛凝练的线条,加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切思考,作品再次引起美术界的轰动。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就各自发挥了强项。比如说我对古人的考证和古人的造型和整个场景的把控,这可能是我的强项,包括线条的组织,但是家英了不起,家英是染色,深入细微地刻画那种厚重感,那是他的强项。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被美术界评价“将中国历史人物画推向了空前高峰”的《魂系马嵬》斩获银奖。高云的连环画《长生殿》、插图《霍小玉》双获铜奖,高云、何家英又摘得新人奖,创造了一届摘四奖的纪录。

1987年,高云设计的第一套邮票《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发行,一举拿下了全国最佳邮票设计奖。

至今,高云已应邀创作发行了10套邮票,成为创作发行邮票最多的中国画画家。

高云凭借追求极致的勤勉和深厚扎实的功力攀上多个艺术领域的高峰。高云总结自己的创作是应时代之需,随时代之变,以变应变而成的。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是时代的需要,比如,我最早画年画,老百姓过年要挂些喜庆的作品,再接着就(画)连环画,更多的少年儿童渴望看到连环画,那我们就要创作连环画,同样从不会到会,从不熟悉到熟悉,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再后来邮票要创作找到我,怎么办?根据需要适应它、学习它,最后完成它,争取做到极致。

笔墨当随时代,秉承这一艺术理念,近几年,高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投身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创作,先后完成了《永乐大典》《达摩东渡》《江山如此多娇》《锦绣江苏》《江山如画》等一系列巨幅作品和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人物作品,《对话安格尔》系列则成为他向内和向外齐头并进的两个创作主线之一。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 高云:我觉得笔墨当随人,人才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最能体现时代的风貌,这个人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艺术家本人,笔墨随艺术家本人,要发自本性的本意的本情的表现,另外一个人就是对象观众,要随大众观者,他们需要什么,我觉得艺术作为语言应该为人服务,艺术作为一种功能,也应该为社会服务。艺术不仅要为自己立传立身,还要为时代立传。

以中国画的技法和理念来再现西方经典油画的质地和气韵,以对话的方式促进中西交流是目前高云正在潜心尝试的创新实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攀登艺术的最高峰,是高云的信念追求,也是他艺术人生的生动写照。

(原标题《画家高云:笔墨当随人 以变应变追求艺术极致》)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余晓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