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风雨洗礼小洋楼,承载三代主人故乡情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熊燕青 李淦斌 文/图
2020-07-25 19:07

在东莞市高埗镇,古村韵味犹存的冼沙村村尾剌竹围,有着沉淀一定年岁的红砖瓦舍建筑群,周边古树成荫。幽静的古村里,有着一座别致的小庭院,当地老人称它为“小洋楼”。这座小洋楼融合中西建筑元素,形成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颇为鲜见。

中西元素合璧形成岭南建筑风格

小洋楼隐藏在庭院的古树之下,显得尤为静谧。今年,小洋楼的院子里龙眼树长满了果实,每年这个时候,小洋楼第三代主人吴振民都带着老婆和儿女回来这里走走,摘摘龙眼之余,也探望故里的亲人。

吴振民介绍,小洋楼至今已有72年历史。记者看到,水磨青砖的外墙,攀爬着岁月的青苔,搭配红粉石装嵌的门面和可推移的“木趟栊”,朴素又不失庄严。大门屋檐正上方蓝黄色调的鲤鱼图搭配白底的墙面,十分精致典雅。

“原来屋檐两边有花鸟雕塑,楼顶也有一副孔雀的绘画,但在1966年的时候被铲去了。”吴振民说,现在屋檐两旁仅剩部分花朵图形。由于多年没有居住,一楼已经放满了旧家具,很难一睹当年的模样。但用来搭建阁板的木梁外面颜色依然鲜亮,摆放在客厅的木椅纹路清晰,从这些建设选材和用具工艺上,可以推断出小洋楼的老主人非常讲究生活细节。

小洋楼的二楼,设有木楼梯、木阁板、木间房。“多年过去了,和以前一样完全没有变。”吴振民感慨地说。在二楼阁楼,采光非常好,小洋楼设计者巧妙结合瓦顶采光口、窗户以及天井口,把阳光尽收阁楼里,完全没有普通旧瓦房的阴暗感;阳台结合西方柱式建筑风格,建成了柱廊,露台用圆柱支撑拱形构成了一个个拱门,再搭配阳台和窗户上精雕细致的花鸟绘画,中西风格自然融合,让小洋楼在周边瓦房群中,显得别具一格。

这座小洋楼,不仅外形构造独特,而且内部至今仍隐藏着一个只有历代主人才知道的秘密,如果不是主人的指引,外人根本难以发现。

吴振民在冼沙的亲人,带着记者进入客厅的一个房间里,爬上房间里的小隔板层,在隔板层的角落边,发现了可移动的隔板。“这里有一个口。打开这个口,就可以进去,很深的,要放一张梯子才能下去,要不然跌下去就麻烦。”吴振民的亲人说。为了不让人容易发现,暗阁的入口常堆放很多杂物。据吴振民介绍,原来小洋楼之所以设计一个暗阁,主要是防止小偷和土匪偷东西,小洋楼的老主人把贵重的物品藏到里面。

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在当时只是泥砖瓦房的年代,也许是地位的象征,但在这华丽的背后,其实藏有一段离乡别井谋生计的心酸往事。

华丽的小洋楼背后藏有一段心酸往事

“这个是吴亮南,我的爷爷。这个是我的奶奶,程六。这个是我的叔叔,吴厚雄。这个是我的姑姐,吴玉萍,吴亮南是这间屋子的重建人,之前去了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吴振民看着爷爷吴亮南的照片对记者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因家境贫穷,吴振民的爷爷吴亮南以劳工的身份,在船上漂泊了三个多月到美国打工,当鞋厂工人,希望改善家里生活条件。“后来挣到了钱,就把钱寄到香港再转过来这边,给他的母亲盖了这个房子,当时是曾祖母和大母亲吴南一起住。”吴振民回忆说。

自从到了国外,吴亮南就再也没有回来,对亲人的思念只能通过信件来寄托。“在信件里主要聊家常,由于祖父很早就有糖尿病,眼睛很模糊,写的字很大,也很艰难地写到一封信。祖父又不懂字,所以写的字都是大白字。”1979年,吴亮南在国外去世,但吴亮南的一些老照片,吴振民保存地很完整。

虽然祖父吴亮南人在国外生活,但他对吴振民及其家人影响甚大,他对家人的付出以及爱,影响了三代人。“我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剩下我们几兄弟,我们生活、读书的所有经济来源,都是靠祖父从国外寄过来,把我们养育大,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祖父。”吴振民说。

在2000年,吴振民对小洋楼进行了修葺,并取名为“念祖园”,意为纪念祖父养育之恩。每年他都带着老婆儿女回来走走,与故里的亲人叙叙旧。吴振民的女儿吴倩贞告诉记者,她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起曾祖父的事,说没有了他的付出和艰辛,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屋子的意义很重大,我们的祖父、祖辈就改变了我们家的历史,到我们这一代,我们知道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走到更远的路。”吴倩贞说。

每一间老屋,都有一段悠长的历史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它见证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和社会变迁,也成为后人寄托思念,秉承家训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家园。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熊燕青 李淦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