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走进大美凉山 描绘时代新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9-21 22:29

8月的大凉山天高云淡、澄明旷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荣宝斋开展了“走进大美凉山、描绘时代新貌”采风创作活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过去这里的一些群众世世代代过着“出门靠走、过河靠溜”的生活。

如今,凉山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了100%通硬化路,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连日来,中央美术学院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深入大凉山的昭觉县、喜德县、美姑县、宁南县等地,写生创作、挥洒泼墨,用画笔讲述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故事。

大凉山地处四川西南部,夹在汹涌的金沙江和湍急的大渡河之间,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二十多位艺术家第一站就来到了昭觉县的三河村,这里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考察慰问。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 李凯:他说三河村资源比他去过的很多地方植被覆盖都要好,三河村植被覆盖率接近60%……

走进三河村旧址,艺术家们围坐在彝族老乡家的火塘边,问询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位名叫吉木子洛的彝族阿妈介绍说,这几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家里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2019年全家搬到了新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孙女当上了幼教老师,家里人均年收入将近3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奔向小康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整体搬迁安置,但是把这个地方留下来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刚才看到这里植被丰富,周边自然景观环境非常好,以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2019年2月,三河村开始了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这里不仅道路平整、设施完备,村里还专门配备了学校、卫生站和商店,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需要。刚上初一的吉好有果不仅搬入了新家,还和弟弟妹妹一起入读了西昌最好的学校。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初一学生 吉好有果:以前在老家都在一个小房间里,小屋子里都很挤,很不方便,也很暗,搬到新家以后,有了更好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房间,也有了自己的书桌。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视察时,吉好有果唱起了《国旗国旗真美丽》,画家白晓刚听到这个故事,决定以吉好有果姐弟为对象,创作一幅作品《老屋前的吉好小姐弟》。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主任 白晓刚:乡村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强烈的,眼睛里有一种对新时代的向往,老房子斑斑驳驳,(具有)这种历史的痕迹,我希望表达一种从这里走出去,新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望吧。

采风团里最年长的孙景波教授今年77岁了,他曾经在云南、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多年,创作有《阿细新歌》《小卓玛》《小憩中的撒尼族母亲》《佤山人家》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这次在大凉山看到彝族老乡们生活的变化,有感而发,现场创作了一幅名为《三河村吉木子洛家老屋子》的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孙景波:现在这个村子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新村给我一种山乡巨变的感觉。我们来写生也有这个目的,来描绘、体验三河村的变化,将来展览当中会形成一个对比,我们画家用自己的眼睛见证历史的变化。

看不完的山乡美景,说不完的生活变化。如今三河村的乡村振兴画卷,就是中国精准脱贫的真实写照。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我们美术工作者就是要坚持深入生活,走进人民群众今天建设家园的生产劳动现场和他们的生活氛围之中,用我们的画笔描绘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巨变,也用我们的作品为今天的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 李凯:这次中央美院的20多位教授来到三河村,以三河村为背景,以这里的山、水、草、木为创作原型来进行艺术创作,我觉得是给我们三河村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艺术家们头顶炎炎烈日,脚踏崎岖山路,一些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吃上几粒抗高反的药,他们就在山坡上支起了画架,顾不上劳累不适,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丁一林:我有时候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画家,因为在作画的同时实际上是饱了眼福,我们可以看到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色,而且还能带回杰作,带回一些作业回去,觉得非常高兴。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1995年曾到大凉山写生创作,这次故地重游,看到27年间的巨大变迁,他连续创作了《云起大风顶》《凉山的孩子》等几十幅作品近百个人物,抒发心中的感触和感动。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 王颖生:整个凉山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得非常好,跟我27年前到凉山,整个凉山人的生活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说他的生活条件改变了,甚至他的精神状态,整个的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改变。

九天的采风创作旅程,艺术家们走访了凉山州的昭觉县、美姑县、喜德县和宁南县,创作了大大小小几百幅油画和国画作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了凉山州人民的幸福生活和脱贫攻坚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裴咏梅:我觉得这次对我的触动非常非常大,我们非常希望能够走到生活中来,走到我们大凉山(具有)彝族少数民族风貌的地方来采风,其实给我们打动是非常大的。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王子锟:每天除了从早上开始到晚上的创作,其余时间还能感受这种当地的文化特色,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感染我觉得都非常好。

采风归来后,许多艺术家一头扎进了工作室,带着对大凉山人民的一份敬意,完成了多幅画作,用手中的画笔再现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 王颖生:回来把不完善的补完,还有的根据素材进行再创作,我回来就补了十几张,包括当时的写生,我觉得这次整个的收获特别大。除了个人的创作,我们还进行了合作,所以大家的感受就是凉山真的是个好地方,我们要重返凉山,我们还要再回到凉山。

这次采风写生历时九天,途中走访四个县。其中海拔最高的大风顶有四千多米,大凉山的壮美山川、良好生态和老百姓焕然一新的生活面貌,深深感染着中央美院的艺术家们,他们不顾三伏天的高温,坚持户外创作,衣服被汗水浸透也全然不知。接下来他们还要去哪里采风?他们的创作是否能如期完成?我们继续为您带来“走基层·采风大凉山纪实”。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桂桐,编辑-李怡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