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首位中国音乐家梅第扬:被触动,才珍贵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2-08-14 12:18

2022年2月,柏林爱乐乐团宣布了乐团中提琴首席的考核结果,在这个职位空缺了三年之后,中国中提琴演奏家梅第扬经重重考验,一举成为该团140年历史上第一位正式获得柏林爱乐乐团职位的中国音乐家。8月14日,这位征服柏林爱乐乐团的“中国声音”首登深圳音乐厅舞台,带来“如歌琴诉——梅第扬中提琴独奏音乐会”。演出前,深圳特区报记者通过电话专访梅第扬,这位年轻有为的音乐家调畅谈自己与中提琴的情缘,真诚而爽朗,意气风发。

“能够以自己喜欢的事作为事业是很幸运的事”

在梅第扬的艺术履历中,填满了“拔得头筹”的荣誉。比如,在他之前,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并没有招收过中提琴专业的学生,他是破格录取第一人;在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首位中国籍中提琴首席之前,他还成为德国名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终身中提琴首席,也是该乐团史上首位中国首席。

此外,他还实现了中提琴选手在世界大赛上的多个历史性突破,尤其是在第67届慕尼黑ARD国际音乐大赛中提琴比赛中一举获得第一名以及所有六项单项奖,成为首位在这个比赛中夺冠的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ARD国际音乐大赛是全球中提琴专业领域中最具分量与影响力的国际大奖,比赛举办近70年来仅有六位中提琴家获得第一名,其余均为空缺。还包括第52届德国马克诺伊基兴中提琴比赛第一名、德国柏林马克思·罗斯塔国际中提琴比赛第一名、第40届美国国际中提琴学会青年艺术家比赛第一名以及第19届奥地利勃拉姆斯国际中提琴比赛第一名等等,均被他收入囊中。

顶尖的艺术家总是早早地展现出对专业的驾驭力,但“争第一”从来不是梅第扬前行的目标。“人的一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事作为事业是很幸运的事。音乐不是一门技术,它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创造力。”他认为,当人们把对艺术的评判标准完全交由比赛竞技,那么艺术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机缘、天分、热爱与努力,可以说是梅第扬一路走来的关键词。从小,梅第扬便表现出对于音乐的热爱与天赋。由于父母都是建筑师,曾让他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绘画,一度向着继承衣钵的方向培养他。但在湖南师范大学做历史老师的外公却格外喜欢音乐,希望他能学一门乐器。于是,5岁的梅第扬开始学习小提琴。“起初真是把练琴当成‘纯爱好’,但启蒙老师觉得我很有天赋,最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更加喜欢音乐,父母非常尊重我的意愿,半年后便开始主攻音乐。”

9岁时,梅第扬以小提琴专业去考中央音乐附小,他后来的主课老师王绍武看到梅第扬的表现得十分出色,而且手比同龄人都大,便询问他是否愿意尝试改换中提琴专业。那时,梅第扬对中提琴这件乐器并没有什么概念,但在拉响中提琴的第一声时便被吸引了。对他来说,小提琴的音色有些高,而中提琴拥有的正是一个小男生所渴望的、那种充满磁性的音色。

谈及几次抉择转变,梅第扬形容自己“真是挺幸运的”,因此一直以感恩的心态从事音乐。梅第扬是一个感性的人,顺其自然、随性而发是他在处事或演绎音乐时的态度。而他对艺术的这份纯粹,也与古典乐世界顶级名团也不谋而合。旅德多年,梅第扬表示,即便不同的乐团拥有不同的审美,高水准的艺术表现仍是所有乐团的一致追求。“其实无论风格,只要拉得够好,那么人们便会认可你。”

梅第扬表示,柏林爱乐乐团的招聘考试堪称严苛,两天四轮的筛选,全团成员凭借各自的艺术见解进行投票,在他每一轮拉完的时候,乐团音乐家都会给他鼓掌,他也感受到了百年名团对于艺术的尊重。“他们寻找的是未来二、三十年的音乐伙伴。”他同时告诉记者,除了演奏水平的高妙之外,柏林爱乐乐团在宣传推广方面均堪称一流,自己小时候听到的第一部交响乐录音就是柏林爱乐。

迷人中提琴:多变性格,让它更接近音乐的本质

赛场之外,舞台上的梅第扬也以高超的技巧和对乐曲的透彻理解,赢得了众多古典爱好者和资深乐评人的肯定,让许多乐迷由此爱上了中提琴这个稍显“偏门”的乐器。梅第扬表示所谓的偏见源自不够了解,“其实中提琴近些年在国内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他希望人们能够用心聆听,感受中提琴极具可塑性的声音魅力。

梅第扬形容中提琴在管弦乐团的一众乐器中是“比较好玩的角色”,且身边的同行或已不再从事中提琴演奏的伙伴,都对这件乐器始终具有深深的、真挚的感情,这十分难得。“不同尺寸的中提琴,声音也不同,它的声音质感给予乐手无限的发挥空间。多变,也是中提琴的独特属性,这让它更接近音乐的本质,没有所谓对错,拥有不同见解的人会演绎出十分个人化的音乐,这就是我所向往的迷人之处。”

扎实的技巧、可靠的品味和对音乐的把握让梅第扬拥有了充分的个人魅力。他的演奏音准极佳、运弓松弛,演绎起抒情性和旋律性比较强的浪漫主义风格音乐作品时更是得心应手,正如他对音乐超越技术与乐器本身的追求。世界知名古典乐评杂志《The Strad》曾评价道:“他是一位极具想象力的音乐创造者,他的演奏思路清晰、明朗,十分令人着迷……他无形但又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具有惊人的感染力,甚至会是中提琴的新领导者。”

“音乐是相通的,也许一场音乐会上只有10%的听众接触过乐器,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去聆听音乐所传达出的东西,即便它们没有具体的含义。我需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听众,与他们的灵魂碰撞,当下感受的瞬间便是珍贵的。”

此次深圳独奏音乐会上,梅第扬献演的巴赫《d小调第二小提琴帕蒂塔“恰空”》是他儿时便喜欢的曲目,“10岁时听到就觉得旋律好听,后来慢慢明白旋律背后的技法、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一次演奏都会出现一些无法言述的感动,因而每一次的演绎都会有所不同。”梅第扬形容这是他理想中“很随机、很即兴的”状态,因为他认为一种完全“准备好”的呈现,反而是对听众的不真诚。

而如何欣赏作品,梅第扬认为也并不需要定式。比如此次音乐会的另一曲目——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阿佩乔尼”》。“一首经典曲目,有的人觉得伤感,有人觉得欢快,甚至还有人觉得这是黑色幽默,怎么想都行,被触动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职业演奏家,演奏了上百遍的作品,也可能在某一天获得质的突破吗?梅第扬说确实会有。“只要人有追求,就一定会遇到瓶颈期。”这也是即将获得进步的时候。梅第扬坦言自己不是那种“很爱练琴却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总觉得思考比练琴更重要。“作为乐器演奏者,也是作品的二度创作者,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见到作曲家本人,只能通过别人的演奏或文字尝试了解作品的原貌。(思考)怎样去寻求与作品、作曲家的联通,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考入外国乐团,而梅第扬也在国际舞台历练多年,他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做出很大改变来适应欧洲,“一是因为国内的音乐教育其实与国外非常接轨了,也因为音乐足够包容伟大,每一位被认可音乐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谈及当前在音乐教育中存在“技术为先”的培养理念时,梅第扬表示,这一理念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他在求学阶段时却“永远想提升自己的审美”,“先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审美,再提升技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既然已经入职“天团”,是拉独奏还是协奏更过瘾?梅第扬表示自己十分享受身份的转换,也十分珍惜能够回到祖国演出的机会,“虽然身在国际舞台,但我还是希望能够为祖国的中提琴发展贡献一份力。”

(原标题《柏林爱乐迎来首位中国音乐家 专访中提琴演奏家梅第扬:被触动,才珍贵》)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