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时,如何做个靠谱的观众?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7-07-28 09:18

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艺术展上,一女子在自拍时为了调整角度撞翻了展台,而一列展台呈多米诺骨牌式滑到,展台上的展品也全部跌落。粗略估算毁坏的艺术品价值约合人民币逾百万元。这一消息引起大众的讨论。在艺术展览越来越多的当下,观众如何更好的遵守看展览的礼仪,成为一名靠谱的观众?针对这一问题,读特记者独家采访了相关的业内人士给出解读。

看展览,保持肃静与距离

如今,参观富有浓郁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美术馆,成了很多人的兴趣爱好。最近几年,观众在看展览中无意间损坏艺术品的新闻时有报道,虽然事件各异,但无一不在警示观众看展览时需要注意礼仪。

在美术馆工作的周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观众看展时要保持环境安静。博物馆、美术馆是要求相对比较安静的社会公共场所,人们在参观时应学会默默地品味和欣赏艺术品带来的魅力,不能为了发表议论或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旁若无人、指手画脚、大声喧哗。不要随便从别人面前走过,更不要长时间“独占”展品。

一些观众在看作品时,习惯距离作品太近,这也未必是好习惯。周小姐说,“参观馆内展出的作品或物品,应用眼睛观赏,用心灵去体会,切勿用手触摸。不要对标有‘严禁拍照’字样的展品进行拍照。”

一位美术馆的保安人员告诉记者,“几乎没有观众是会蓄意破坏作品的。观众经常是在无意的情况下做出有安保危险的行为。例如靠的太近,或者走路的时候,自己的包包碰到画什么的。当代艺术的作品,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有时候当代艺术作品看起来不像是件作品,会让人想要与之互动。有些观众甚至会认为这些作品就是应该要被摸的。”

学会引导孩子

美术馆与博物馆是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公共场合。尤其是暑期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美术馆让孩子与艺术“零距离”接触。去过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的朋友们,有一种经历一定不陌生:在展厅里,特别是油画、国画这样需要保持安静,又必须用一定耐心去欣赏的展览中,总有几个孩子到处跑动、左顾右盼,怎么也安静不下来,家长在一旁屡次制止,尴尬难堪。

周小姐说,除了乱跑之外,不少孩子可能会在美术馆中大声叫喊,这也需要家长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美术馆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家长来说,需要留意各大美术馆门口所标注的禁止事项。比如不能用手去碰艺术品,不能乱跑喧哗等等。”

一位家长彭女士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的确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展厅挂画的高度是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设置的,一般作品中心离地的高度是1.4-1.6米,而这个高度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儿童的身高——也就是说,他们不抬头看的话,往往连画面的一半也无法看清。

其实,这一情况也在美术馆考虑范围。连续几年的六一儿童节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的“一起长大”展览就将展览的高度定在儿童适宜的高度。周小姐说,处理这样的情况步骤有二:一是抱起小朋友,让他们进入成人的视野;二是家长耐心的讲解,让他们懂得这幅作品在表达什么。

带孩子逛艺术馆、美术馆,不妨慢慢前行。很多国际知名的美术馆与博物馆,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通常这些建筑物的外观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所以场馆本身就是值得品味的艺术品,不妨先跟孩子在馆外一起观察、讨论,进行初步描述。

很多西方艺术大师都有在美术馆临摹的经历,大一些的孩子,在艺术展现场临摹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现在不少美术馆也陆陆续续开放可以在里面临摹,只需要带上个画画本,一盒油画棒就可以。

看不懂?不如切换视角

新奇的形式,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观点。不少当代艺术被观众冠以“看不懂”的标签。在一批自媒体的带动下,“看不懂”又进而演化成为一种“吐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大型艺术展,如巴塞尔艺术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等,都会产生一些花式“吐槽”。

在一些人的眼中,“艺术品要晦涩”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走近美术馆或者博物馆,遇到难以理解的作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一些作品如果不去看作品的文字解读,很难理解艺术品所传递的意思。对此,资深艺术迷陈小姐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如今的艺术作品形式千奇百怪,我经常观看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会不由自主的感觉如坠迷雾。所以,我会首先看看策展人写的展前介绍,方才可以减少对作品的“误读”。在观看展览的时候,也可以了解展览的一些资料与背景,这对于更好了解展览有着很大作用。

艺术评论家一竹说,在默认“艺术品很晦涩”这个前提成立的情况下,愿意切换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作品,也成了我们“看展态度很端正”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不按套路出牌的作品和展览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找到与艺术对话的途径。

国画家陈俊宇认为,观看展览时,首先要了解艺术家。艺术家的角色是什么呢?正是启迪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生活。也就是说,每位艺术家都像是一扇独特的窗口,观众通过这些窗口望进去,就对应着一个被艺术家重塑过的世界。通俗点说,看展览就是观众和艺术家在一起对话。假使这位艺术家足够真诚,那么他必然用作品传递出大量信息,肯定有和你不同之处,也有可以让你产生共鸣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去体味的。”

展览不是电影,没有台词,全部内容都在展品本身和辅助性的说明文字中,而相比展品,文字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展览结构。在展览中,还需要了解策展人的理念。策展人朱小钧说,策展人会在展览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有重点的讲述故事、传达思想或表达感情。为什么一件文物会放在展厅的正中央?为什么有的文物会用复杂的灯光强调细节?这些手法的运用逻辑就像电影导演,用艺术的手法讲故事。”

观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就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彩的演讲,我们有时为他的观点鼓掌;有时被他的精妙措辞所震撼;同时,听众又带着批判思维去思考:为什么他会这么想?一个优秀的观众愿意去花时间了解令自己砰然心动的作品,并且带着疑问像侦探一样去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轨迹。这样的观众也是一位艺术家。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