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我的视觉艺术是在诗歌基础上努力异化的结果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7-05-25 20:50

对于诗人王艾来说,拥有双重艺术身份,他也是画家,小说家。作为70年代,出生于浙江黄岩的王艾,在童年与少年时代受父亲与兄长影响学习美术,习诗,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一直笔耕不辍。同样在绘画领域,他以画笔直抒胸臆,承载他的艺术观点。27日,他将于诗人吕德安联袂举行个展,以作品回应“图像与修辞”这一主题。日前,他接受了自己的独家专访。

诗歌是王艾所钟爱,他曾醉心诗歌创作,以饱满的激情表达自我。作为曾获得诗歌奖的诗人,王艾在诗歌方面颇有建树。他曾参与编辑九十年代民间汉语诗刊《标准》、《诗艺》等;著有长篇小说《四脚朝天》,中短篇小说集《摄氏五十度》等;诗集《奇异之乡》、《轻柔的言语》、《梦的概括》以及长诗《狂欢节》、《海洛因时代》。2000年之后写有中型长诗《南方》等;著有绘画集《写画》、《重构》、《修习者》,写作艺术批评十余篇。

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与深圳有缘。90年代初期,王艾是深圳太平洋动画公司的首期学员。彼时他并没有好好画动画,哪怕是一种谋生手段,用他的话说,他更热爱诗,而且他周围的朋友好多都是画家,诗歌与绘画同时影响着他,在他生命中刻下深刻的烙印,恰恰发生在深圳。此时,他以诗人与画家双重身份回到深圳,展开另一段缘分。

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画同质,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宋代大词人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诗歌创作转向艺术创作,王艾也对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绘画属于视觉,一种观看,而艺术家要挖掘视觉的道路,呈现视觉密码属于内部工作。“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双向的,有时候有交叉点,譬如我会借助过去的诗歌文本抄写在绘画里,但通常是隐匿的,故意模糊化或者抽象化,但都是基于把一件作品呈现为观看上的陌生感。诗的生涯是我的基础,而绘画,或者视觉艺术是此基础上努力异化的结果。”

从他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视觉艺术的独立思考。比如,东方的精神常常融会于他的山水画,转化为一种形式层面的思索。他的很多作品都含有美学内容,可以视为一种装饰性元素。细细品味作品的主题,就会发现作品的蕴含着张力。他的作品中通常有两种对立元素,其中一种往往与传统相关,例如一位历史人物,或者是取自传统水墨画的山峦,另一种元素往往表现为飞机、直升机等等。

在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时,王艾告诉记者,“我在做‘复调’的艺术,也就是在一张薄纸上,叠加文本,不仅有传统山水画的文本,还有工业化的图像文化,还有诗歌与经文的文本。当然,还有西方艺术史上的抽象文本。譬如‘色域’绘画。他将这种艺术探索称作“模拟图像的文本,就像在做一个微型工程。”

不仅在国内举办多次展览,王艾的作品还频频走出国门,在德国、奥地利、印度、日本等地都举行过展览。尤其是欧洲人对他的作品接受度很高。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汉字,99%的欧洲观众都不懂汉字。即便这样,自2012年在维也纳举办中国群展以来,观众反映很好。

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如何去实现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王艾表示,中国当代艺术这三十多年来一直与西方主流国家在交流。“我的关注点在于身份与话语,我在欧洲是有不少展览与活动。可能也有人知道我是诗人。大部分展览都是当代艺术展,由于对艺术视觉这一领域的要求,不会因为你是诗人而邀请你。但我首先是一个诗人。这种选择与被选择,本身也是交流。”

王艾属于那种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人,作为一名画家和诗人,他把自己丰富的知识贯穿于作品中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